還有西安附近發掘的一座唐代韋氏家族墓中,墓室東壁見到一幅《野宴圖》壁畫。畫面正中是擺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圍放著大條凳,各坐3個男子。男子們似乎還不太習慣把雙腿垂放下地,依然還有人採用盤腿的姿勢坐著。還值得一提的是傳世繪畫《宮樂圖》,圖中十多個作樂的宮女,也是圍坐在一張大案前,一面和樂,一面宴飲。有一宮女手執長柄勺,正將大盆內的飲料分斟給她的同伴們,有的宮女正端碗進飲。所不同的是,她們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條凳,而是一種很精致的單人椅。
大約從唐代後期開始,高椅大桌的會食已十分普通,無論在宮內或是民間,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的變化。分餐向會食的轉變,沒有這場家具變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據家具史專家們的研究,古代中國家具發展到唐末五代之際,在品種和類型上已基本齊全,這當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兩個品類。家具的穩定發展,也保證了飲食方式的恒定性。
(三)誕生於唐朝的會食,至宋代才真正流行
其實古代的分餐制轉變為會食制,並不是一下子就轉變成了現代的這個樣子,還有一段過渡時期。這過渡時期的飲食方式,又有一些鮮明的時代特點。
在晚唐五代之際,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了,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還沒有出現後來那樣的津液交流的事實。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發展階段。
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就透露出了有關的信息。這幅長卷中,繪有韓熙載及幾個貴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賞著一位琵琶女的演奏。他們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8個盤盞盛著的果品和佳肴。碗邊還放著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內的一套進食具,互不混雜。這裡表現的不是圍繞大桌面的會食場景,還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貴族們懷古心緒的一種顯露。其實這也說明了分餐制的傳統制約力還是很強的,在會食出現後它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