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民進黨執政兩年多來,不僅種種舉措與民主法治背道而馳,再惡化下去,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民主經驗,恐怕即將成為“失敗的民主”範例。這種情形在7月1日軍公教年改正式上路後更形嚴重。而大陸經濟快速並持續成長,政府打貪反腐成效卓著,向世人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競爭力,也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已超越惡感度。兩岸和平統一指日可待,何需武統?
(3)從國際社會期待來看。“一中原則”雖早已成為國際共識,但仍有不少國家,特別是美國,堅持台灣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作為倡導和平發展與世界大同的領頭羊,中國理應儘量避免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海問題,以免傷及形象,製造地區緊張。
不過,兩岸統一是中國的內政,中國沒有必要承諾,也從未承諾要放棄非和平方式統一。1979年1月5日,《告台灣同胞書》發布四天後,鄧小平就對美國記者說,“卡特總統曾表示一種願望,希望能夠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我們當然力求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的問題,但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手捆起來,反而會妨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良好的願望。”
《反分裂國家法》第三條明定,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習近平在“習馬會”上表示,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綜上可知,習近平會繼續堅守和平統一立場,但決不會讓統一的歷史任務無限期拖延下去,更不會坐視島內外台獨分子企圖聯手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而且,統一雖無時間表,但從習近平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標訂為“兩個一百年”(2021及2049),而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可預估兩岸統一的時間不會晚於2049年。
(三)符合台灣同胞利益,也符合國家根本利益
習近平認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僅符合台灣同胞利益,也符合國家根本利益。理由詳述如下:
(1)符合台灣同胞利益。不可否認,當鄧小平說統一會讓台灣同胞過上更好的生活時,沒有多少台灣民眾相信,甚至有人公開消遣不願認大陸這個窮親戚,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崛起壯大,兩岸政經實力日益消長,台灣幾乎所有人都認知統一是大勢所趨,但因不熟悉大陸的政治體制,又知道統一的主導權不在台灣這邊,多數人對於“被統一”不免感到焦慮。不過,如前所述,民進黨政府二度執政至今,民眾普遍認知現狀不可能維持,而同意統一對台灣最有利的人已超過六成。
習近平不僅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有信心,深信台灣在統一後可以過得比現在好,而且承諾現在就要努力辦好有利於增進台灣民眾福祉的事,使台灣同胞更多受益。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公布31項惠台措施,讓到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台胞享有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這不僅吸引了台灣青年爭先恐後前往大陸升學、中壯年優秀人才赴大陸教書任職,而且使台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度大幅增加,證明個人的切身利益決定著民心之走向。
在此人心思變之際,如能加速研討宣導“一國兩制”,讓台灣民眾知道“一國兩制才能維持現狀”,而且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有助於爭取支持統一的民心。
(2)符合國家根本利益。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大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腳,衹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習近平在“9.26會面”時說,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習馬會”上,習近平針對島內有些人在兩岸發展道路不同和社會制度差異上大做文章表示,“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修憲案,憲法第1條第2款寫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第33條寫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這標誌著中國將繼續走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不一樣的道路,決不會改旗易幟,也不希望受到干擾。
而台灣,一向以實施美式民主,包括選舉制度及政黨政治為傲,特別在大陸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再以“不願認窮親戚”排斥統一後,民主就成了朝野“拒統”的神主牌,蔡英文經常強調“民主是台美共同價值”,6月25日又再一次批評大陸為“全球民主的威脅”,呼籲世界各國團結起來“制約中國”。
蔡英文這種藉民主為名,懇求美國保護的說辭,對美國是否有效,端看“台灣牌”對美國的利用價值;但在台灣,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制度自信”已逐漸失效。不過,經過數十年的反共親美教育洗腦,要台灣民眾放棄自己熟悉的制度,的確有困難度。更重要的是,兩岸統一若不採行“一國兩制”,會嚴重衝擊大陸實行的單一制體制,並難以找到兩岸同胞皆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對此,北京學者王英津提出“‘一國兩制’是一道必要的防火牆,既能防止大陸對台灣的‘侵蝕’,也能防止台灣對大陸的‘侵蝕’”,筆者至為同意。
作為中共總書記及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決不希望因解決台灣問題受到干擾。他在“7.1講話”所說的“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應可適用於統一後的兩岸。
三、堅守一國原則、善用兩制之利是一國兩制的核心內涵
在論及一國兩制的核心內涵時,習近平提出堅守一國原則,善用兩制之利的創新論述。
(一)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
長期以來,大陸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第三條第二段明定,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習近平在“習連會”上提及,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2015年3月4日,習近平在看望全國政協三次會議民革、台盟及台聯委員時說“九二共識的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同年5月4日,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又重複此話。這使“九二共識”的內涵明確化,但他之後對“一國”的詮釋有更大的突破與創新。
他在“7.1講話”中強調,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一國兩制的提出就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中國在中英談判時期旗幟鮮明提出主權問題不容討論;在具體實踐中,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正確處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央的關係。
“一國兩制”的基礎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提出“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設想”(下稱“鄧六條”),開宗明義說,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
筆者認為,不論從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或從台海兩岸間存在的特殊情況來看,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在兩岸統一前或在統一後,都至為重要。理由如下:
(1)不論在大陸或在國際社會,“一中原則”指的都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唯獨在台灣,有藍營人士認為“一中”指的是未來兩岸共同締造的中國,綠營則認為兩岸是“一中一台”。
相較之下,“兩岸同屬一國”有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法理基礎,可清楚表明兩岸是一個國家的本質。而且,馬英九早在2005年8月就對媒體說,“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很明顯定好框架,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大陸地區、台灣地區。”2012年3月22日他又委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面見胡錦濤時說,台灣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一國兩區”的概念來處理兩岸關係。這顯示馬英九認同兩岸是在一個國家之下的兩個地區,那他有何理由反對“一國兩制”?又為何在任內始終堅持“不統不獨不武”,錯失歷史賦予他的重大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