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歐中雙方應繼續磋商,通過對話解決電動汽車關稅分歧,持續拓展合作,促進產業發展
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是促進全球經濟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歐盟委員會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應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帶來的競爭,不僅損害歐中合作,也嚴重損害歐盟消費者權益,不利於歐盟和全球能源轉型。歐中通過務實談判,相互照顧對方關切,盡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引發德國眾多車企的擔憂和反對。德國企業認為加征關稅不合邏輯,不符合歐洲車企利益,加重歐洲車企負擔。目前在中國市場活躍著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歐洲主要汽車製造商,它們選擇在中國生產部分電動車型,再出口至歐洲銷售,但是歐盟加征關稅迫使這些車企支付高額關稅。
更令人擔憂的是,加征關稅將延緩歐洲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甚至影響“歐洲綠色協議”的實施。2019年底,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歐洲綠色協議”,提出歐洲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希望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加征關稅的做法拖累歐洲汽車產業轉型,不利於全球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歐盟指責中國給予電動汽車企業所謂“不公平補貼”沒有事實依據。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不是依靠補貼實現發展,而是經過20年至30年長期產業投入、技術研發,通過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和龐大市場產生的規模效應推動發展,實現了競爭力提升。當下,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智能汽車、電動汽車代表著行業發展趨勢。這兩年,我走訪了多座中國城市,探訪了多家中國汽車企業。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動力電池領域具有技術和成本優勢,處於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約占整車成本的40%。離開中國生產的動力電池,歐洲電動汽車行業將面臨更多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