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據《工人日報》等媒體報導,近期,一些連鎖快消品牌、知名百貨商場紛紛推出了春節盲袋。類似於盲盒,盲袋是一種商家隨機在不透明的紙袋中放入商品,顧客必須付錢後才能打開袋子查看的銷售模式,盲袋商品包括日用百貨、鞋服、書籍等。因為其無法預知的神秘感以及較低的價格,勾起人們的獵奇心理,不少消費者爭相購買。然而一些商家將盲袋銷售當成了清理庫存的手段,甚至盲袋商品有不少殘次品,比如有消費者購買服裝盲袋,打開袋子卻收穫了一堆過季的襪子。
盲盒、盲袋這種銷售模式的本意應該是,消費者在明確商品與價格匹配或大致相當的前提下,獲得一些物超所值、幅度大小不定的商業優惠,是不確定性的商業促銷行為。如今,有的消費者買到的盲袋產品涉嫌假冒偽劣產品或者二次銷售品,有的甚至疑似是“三無”產品,實在讓人鬱悶。
盲袋銷售模式具有較強的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通常只能依靠商家的宣傳來選購,也因此容易被商家的誇大商品價值、虛構中獎概率等誤導。一些商家還會對個別案例進行誇大宣傳或發布虛假廣告,明示或暗示盲袋中含有價值不菲的商品。
在維權方面,盲袋商品往往也比普通商品難度更大。消費者收到的商品如果存在質量問題或完全不符合商家的宣傳,一些商家往往會以盲袋盲盒商品本身帶有不確定性、附贈品無法進行退換、盲袋商品不退換等為由,拒絕提供售後服務。
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消費模式,盲袋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刺激市場提振消費,但盲袋不能更不該成為監管盲區。任何商品的經營和銷售,都應守規矩有底線,如此,商家才能獲得更長足的發展。因此,盲袋銷售的經營者須恪守誠信,要如實告知消費者盲袋內商品的大體範圍、質量等情況,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市場監管部門要督促商家在盲袋營銷中,把抽中各類商品的概率、商品品質等信息如實公開,同時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營銷行為及時進行查處。
針對盲盒營銷亂象,2023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其中明確,食品、化妝品,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不應當以盲盒形式銷售。在相關法規和規定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有必要結合消費者的投訴和反饋,對盲袋銷售相關問題及時予以糾偏和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