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當局南海政策可能走向及應對策略
http://www.crntt.hk   2021-10-25 00:13:22
蔡英文連任後,將南海作為與美國合作對抗中國大陸的重要籌碼。
  中評社╱題:民進黨當局南海政策可能走向及應對策略 作者:陳本鏗(福州),福建省委黨校閩台研究院講師,博士

  【摘要】民進黨當局再度上台後,推行“兩國論”的南海政策呈現消極應付態度,重心轉向強化太平島作用,突出南海“事實主權”。兩岸關係、島內民意以及美國等域外因素盤根錯節、相互交織是民進黨當局南海政策根源所在。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兩國論”的南海政策將進一步延續,并呈現新的態勢,將太平島“國際化”,突出南海扮演人道救援角色,是其最重要的南海政策。蔡英文當局裹挾民意,加大“挾美自重”力度,積極推行“新南向政策”,換取相關國家對“台獨”的實際支持。對此,中國大陸要始終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并積極增信釋疑,發揮東盟的積極作用;對民進黨當局要堅持底綫思維,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下好先手棋。

  2020年台灣地區“大選”結果揭曉,國民黨大敗,蔡英文獲得連任,將對兩岸關係構成重大風險挑戰。台灣當局南海政策是兩岸關係和南海問題的交匯,也是中國內政和外交的綜合,對兩岸關係和南海問題的走向有重要影響。蔡英文連任後,將南海作為與美國合作對抗中國大陸的重要籌碼。為換取美國對其“台獨”主張和行動的實際支持,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內,不排除宣布放棄“斷續綫”,允諾美艦停靠太平島,將太平島租借給美國,嚴重損及中國南海主權,使得中國大陸同時面臨兩岸關係與南海問題雙重壓力。

  一、蔡第一任期的“兩國論”南海政策主張

  (一)消極態度:籠統應付。蔡英文在首次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就職演說中,對台灣的南海政策避重就輕、避實就虛、知難而退,僅籠統表示在南海問題上有關利益各方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正式粉墨登場,所謂仲裁法庭將太平島由“島”性質判為“礁”,蔡英文僅表達“反對太平島由島變礁”〔1〕和“仲裁判決不具法律約束力”和 “絕不接受”裁決立場。2018年5月,蔡英文在會見海事安全對話外國專家學者時,首次明確表示在南海海域,台灣“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2〕,直接放棄馬英九時期“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原則。

  (二)戰略重心:強化太平島,突出南海“事實主權”。為了凸顯台灣“事實主權”,蔡英文當局南海政策的重心,唯有轉移到對太平島建設防衛上。2017年8月,蔡英文在參加“亞太安全對話”論壇時表示,台灣把太平島作為持續從事研究及人道救援等作為,在南海舉行人道救援演習,目的在於強化台灣的緊急醫療後送機制以及海事研究的能力。〔3〕台“海巡署署長”陳國恩表示“已將逐步增加太平島醫療設備的相關資源,負起擔任南海國際救難中心的責任”。2018年6月,台“海委會主委”黃煌輝接受台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已規劃打造太平島為南海國際救難中心”。

  (三)策略聚焦:“挾美自重抗陸”。面對中國大陸維護南海主權采取相關措施,民進黨當局甘願充當美國反華鷹派勢力的“馬前卒”,“挾美自重抗陸”,不斷指責中國大陸“違反”相關國際法。2018年9月,在參加“亞太智庫領袖峰會”開幕式時,蔡英文竟聲稱“在南海區域,在區域安全及戰略問題上的合作,台灣將創造更多合作可能性應對中國大陸威脅”。〔4〕2019年6月,在參加“海事安全對話”會見專家學者時,蔡英文污衊中國大陸在南海“擴張”海權,威脅區域的和平穩定。2020年4月,當中國大陸在三沙市設立南沙區、西沙區,民進黨批評中國大陸近期就南海區域采取的片面及專斷舉措與聲明,台灣表示關切與抗議。

  (四)多邊機制:凸顯台灣主體性解決南海爭端。2016年10月,蔡英文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采訪時曾表示“台灣向來主張透過多邊協商,也應該以平等的地位被納入相關多邊爭端事務解決的機制”。〔5〕12月,在台灣“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式上,蔡英文向國際社會表明“將透過各項相關對話機制,通過多邊協商多次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政策主張”。〔6〕“蔡英文是要利用南海議題參與區域多邊機制,通過非軍事化、普世的議題,例如環境保育、解決海洋污染等結合使用南海作為起點或籌碼。”〔7〕民進黨更傾向於將美國、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國勢力引入南海,并積極配合域外勢力,試圖引入多邊機制,攪渾南海局勢,意圖火中取栗。

  二、蔡英文第二任期內南海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民進黨當局在南海問題中需要合理正視“兩岸因素”。一是體現在兩岸在海洋領土主權“法理”論述聚焦分散。台灣南海政策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蔡英文主張以“台灣”名義參與南海協商,但事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承認“一中原則”,其中也包括所有南海聲索國。由於兩岸政治互信嚴重缺乏,雙方在南海關注焦點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台灣在南海訴求中,忽視大陸對於“一中原則”的堅持,是導致大陸排斥台灣參與南海協商重要緣由之一。因此,台灣試圖參與南海協商,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前提下,提出符合雙方共同接受的方案。

  二是兩岸關係能否為南海問題管控分歧發揮作用。兩岸關係與南海問題既能相互牽制,作為二者之間存在“戰略相關性”,又可以彼此發生聯動。2020年1月14日,蔡英文接受BBC專訪中稱“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任何時候都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性”“中國如果入侵台灣將會付出相當的代價”。〔8〕在南海問題上,民進黨當局把南海爭端作為追求台灣“獨立”的重要平台,南海政策也成為其推行“台獨”政策的一部分。“由民進黨的‘台獨’主張衍生出來的南海政策,由於具有非常強的對抗大陸的特性,因此使大陸對民進黨的不信任程度進一步加深”。〔9〕“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通過南海政策追求台灣‘不同於中國’的目標,可能造成兩岸關係形成‘一邊一國’的情況,這將對‘一個中國’原則形成嚴重的挑戰”。〔10〕兩岸因素在台灣的“南海政策”中必須嚴肅看待,兩岸在南海主權論述“各自有所區別”,兩岸對南海爭議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從法理角度上看似雷同,但實際上中國大陸是積極地維護南海主權,而台灣采取消極的保守主義。

  三是兩岸在南海合作或衝突的可能性。民進黨當局在南海問題上倒行逆施,使得中國大陸同時面臨南海問題與兩岸關係雙重壓力。但兩岸在南海問題上也可以展開合作,強化非敏感領域合作,纍積南海共識,化解彼此矛盾,當然首先是在“九二共識”前提下共同維權。其次可以加強學術交流,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可從學術交流做起,通過專家學者向兩岸官方獻言獻策,向民衆宣傳引導,營造有利於兩岸南海合作的輿論氛圍。再次加強非敏感領域合作,兩岸可在普世價值議題上增進交流,諸如海上人道救援、環境保護,特別是海洋環境污染與漁業資源保育,等等。但是兩岸若在南海發生衝突,例如解放軍主動進攻并占領太平島或者東沙島,或是美國或者其他南海聲索國,聯合台灣一起進攻中國大陸目前所控制的南海島礁,除非南海結構性矛盾發生根本轉變,否則這種可能性在短期內,可謂微乎其微。

  (二)島內民意對民進黨制定南海政策發揮舉足輕重作用。2020年“大選”後,島內政黨力量格局存在“綠大藍小”結構和“綠長藍消”態勢有新的擴展性變化。蔡英文裹挾島內“民意”,面對南海問題的態度將更加消極,繼續忽悠台灣民衆,騙取選票。雖然南海遠離台灣本島數千公里,普通民衆關注程度較之島內事務較低,但“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對東南亞國家心理上的優勢,台灣民衆還是普遍認同擁有對南海的主權”。〔11〕面對島內民意壓力,蔡英文試圖“維持現狀”,不敢貿然放棄南海“主權”,以免給島內民衆落下“賣國誤國”口實。對於南海問題的各種表態,將按照國際法相關規定處理糾紛爭端,對部分泛藍選民至少不排斥。但為了滿足大多數泛綠選民訴求,認為台灣在南海問題上,從未與中國大陸發生關聯交集,更不會附和“兩岸共同合作,一致對外”主張。

  (三)美國積極推行“印太戰略”,加大拉攏民進黨力度,南海問題成為中美博弈關鍵戰略節點。與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強化印太戰略布局、利用其他南海聲索國不斷挑戰中國南海主權、混淆南海情勢相呼應,民進黨完全在配合美國南海戰略利益。美國推出“印太戰略”,極力拉攏台灣,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言而喻。美國在南海除繼續奉行“前沿-前綫”策略外,自由航行的頻率不斷增強,試圖制衡中國海上力量增長。特朗普認為美國強大的海軍是確保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擴大美國海上力量的計劃將會打消南海區域內美國盟友的顧慮,顯示美國依然是‘亞洲自由秩序的保證者的地位’”。〔12〕2017年,美國政府提出“自由與開放的印太”願景,將涉及台灣有關內容置於“印太區域戰略”中的軍事安全領域,強調美台有“共同價值觀”和幫助台灣提升“防禦能力”和“反遏制能力”。2018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亞洲再保證法案》,正式將台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

  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報告要求美國國會不斷透過立法的努力,來維護台灣的“國防”與“國際空間”。8月,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在出席島內“AIT@40台美關係展”桃園巡回站開幕儀式時公開表示,“台灣是美國印太願景中耀眼突出的一環”。〔13〕11月,美國國務院發布《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推進共享願景》報告,將台灣列入“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并提及美國正與日本、台灣等國家(地區)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與區域治理。2020年8月,美國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大偉,在傳統基金會演講時,表示“台灣是美國在印太地區,乃至全世界最可靠的合作夥伴之一”“美台關係并不是美中雙邊關係的一部分”。〔14〕

  面對美國政府推行“印太戰略”極力拉攏台灣,蔡英文當局投桃報李,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蔡英文多次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公開宣稱“台灣在印太地區擁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2020年7月24日,對於美國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支持台灣參與環太軍演,蔡英文表示要“強化台美間的安全合作,善盡印太區域成員的積極角色”。〔15〕2020年8月25日,蔡英文出席台北市美國商會2020謝年飯時,表示“台美雙邊的堅實友誼也是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的基石”。〔16〕

  隨著中美博弈在未來將全面升級,美國將加大對民進黨當局的拉攏挑唆。美國與台灣在南海問題上相互勾結,徒增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不利於中國大陸在南海維權,南海問題成為中美博弈的關鍵戰略節點。

  三、台南海政策的可能走向

  (1)太平島“國際化”,突出南海扮演人道救援角色,是民進黨當局最重要的南海政策。

  “太平島國際化”策略是台灣民進黨當局換取與美國進行海洋政策互動的重要籌碼,未來不能排除台灣當局,將太平島作為所謂台美海洋合作的“試驗田”。為配合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海洋活動,民進黨當局已經謀劃將太平島定位為“人道救援中心及運補基地”,以“接駕美軍”為目標對太平島進行“準軍事化”建設和強化,積極謀劃邀請國際學者,到太平島進行氣候變遷、地震、地質、氣象等實地調查研究,不斷開展南海人道救援角色。雖然有台灣學者認為,台灣允許租借太平島給美國的可能性不高,究其緣由,其中牽涉到嚴峻的兩岸關係和複雜的美台關係,例如台美雙方須先簽署并批准《太平島租借條約》,將涉及“主權和管轄權”問題,以及租用者所屬軍隊、公務員及其相關人民在租用地的權利與義務”〔17〕,但仍不能排除民進黨打著在太平島進行人道救援活動的幌子,與美進行各種形式合作。例如,民進黨當局通過釋放向美軍租借太平島的風向球,允許美國民用及軍用艦船到太平島補充供給,而美國也會邀請台軍參加在南太平洋的“醫療救援行動”。可以說,未來蔡英文當局的重要南海政策是將太平島“國際化”,突出南海扮演人道救援角色。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