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 中國已建橋梁達100多萬座,其中許多橋梁已經步入“中老年”。這些“中老年”橋梁如何養護?跨越外海、深山、深穀的橋梁,又該如何破解建設難題?
在東南大學橋梁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該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橋梁工程專家張喜剛介紹,當前,在世界排名前10的各類型橋梁中,中國占據了半壁江山。不過,張喜剛認為,我國在橋梁的基礎研究、材料性能、建造技術、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存在制約行業發展的短板。
中國橋梁急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張喜剛從事橋梁設計工作多年,主持過多個重大工程項目,見證了中國橋梁建設的突飛猛進。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他說:“中國已經是世界橋梁大國,正在向橋梁強國邁進,尤其是大跨徑斜拉橋和拱橋,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張喜剛認為:“中國橋梁行業急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未來橋梁建設將向外海、深山峽穀以及高原山區拓展。這些地區的地質、水文條件複雜,還有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擾,橋梁建設環境複雜、建設難度更大,有很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這也是世界所有國家橋梁工程發展的難題。”
那些跨越高山大海,讓天塹變通途的既有橋梁,也面臨新的問題。張喜剛表示,中國現代橋梁總數超過100萬座,但不少早期建設的橋,受制於當時的建設理念、技術水平、質量控制、建設隊伍等因素,質量和品質並不是很好,所以使用20多年後就開始有“病害”了,現在不少橋梁已經到了“中老年”,約有1/7左右的橋成為危橋。“如何保障橋梁的安全,及時發現、處置大橋的“病害”,怎麼維持、提升橋梁的性能,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國外的橋梁建設也沒能很好解決。”張喜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