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據多家媒體最近報道,國內不少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面臨的“招工難”“用工荒”問題都在益發嚴重,年輕人“嫌棄”製造業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如何破解這個困局,是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環球時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文章表示,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也開始加劇。在改革開放後大多數年份裡,都是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但自2012年以後,勞動力轉移的態勢出現新的變化,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開始出現下降,第一、第二產業都出現了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這也得到一些互聯網平台企業數據統計的印證,比如不少製造業工人轉做外賣騎手。
製造業是一國、尤其是像中國一樣大國經濟的根基。近年來,中國面臨製造業“空心化”的嚴峻挑戰,製造業在GDP中占比迅速下滑,包括勞動力、資金等各種要素都開始流出製造業。對於尚處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鞏固製造業的地位迫在眉睫。
文章分析,年輕人到製造業就業意願下降,個中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既有製造業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等原因,也有年輕人對工作自由度的偏好增強,職業選擇偏向於相對靈活、自我把控度更高的新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製造業發展本身導致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下降,這方面因素也很突出。在勞動者最看重的收入方面,製造業一線工人的收入已經低於不少新經濟業態。以快遞騎手為例,許多平台騎手的平均工資已經達到7000元人民幣以上,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中國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月薪不到6000元,絕對薪資不及快遞騎手群體。
另外,隨著製造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製造業對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新經濟中如快遞騎手等進入門檻更低,對技術技能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吸引不少低技能的勞動力加入其中。事實上,相對於普通工人的招工難,中國製造業最缺乏的是掌握一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短缺已經成為中國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最大瓶頸之一。
文章提出,要提高製造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特別是讓年輕人不再“嫌棄”製造業,需從多方入手。一方面,從製造業本身來講,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向技術進步驅動的轉型升級步伐,重視與新經濟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打造一支工資待遇好、工作環境優、職業發展廣的穩定勞動力隊伍。當然,轉變擇業觀念、樹立到製造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理念,也是提高年輕人對製造業就業積極性的必要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