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減稅降費力度的加大,特別是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後,叠加民生等剛性支出不減,地方財政收支壓力更加凸顯。
1992—2013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連續22年保持在10%,其中8年保持在20%以上;2014—2019年降至10%以內,但仍連續5年高於收入增速,上述形勢導致大部分年份均有赤字。
“財政能夠承擔的風險有限度,超出限度後,不僅會推升隱性赤字和債務,而且會擴大公共風險。”“這當中的關鍵就是平衡”,梁季說,財政要統籌考慮的關係很多,比如長遠與當前、發展與穩定、供給與需求、節奏和力度等。
她強調,面對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經濟下行的壓力,減稅降費政策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蛋糕不可能無限做大
減稅有三種效應,一是擴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二是降成本,三是引導和穩定預期。
減稅降費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前提和關鍵點是,企業和居民要將減稅降費“好處”用出去,即投資或消費,否則不會帶來經濟增長。並且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後續傳導機制也都在於帶來消費的無限次循環,只有消費循環一直繼續下去,才能產生減稅降費的乘數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