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不外嫁是我們這裡的風俗,嫁個本村親戚很正常。”面對記者詫異的神情,村裡一位16歲的侗族女孩不以為然地說。有媒體報道,在一些偏遠少數民族村落,十五六歲的女孩嫁給本族男子,在過去甚至是一種不成文的傳統。
17歲的瑤族女孩覃晨碧特別怕“提親”,這兩年戲勞村裡和她年齡相仿的女孩,差不多都結婚了,唯獨她自己還不甘心。初中畢業後,她沒有聽從家裡人的安排準備婚嫁,而是自己報考了職高護理專業。“三年後畢業了,我就去鄉裡的衛生院工作。”覃晨碧說。
黎平縣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辦公室副主任馬林在基層走訪中發現,隨著年級升高,男女學生比例差距急速拉大。比如雙江鎮高求村,男女生比例小學為1.2:1,初中為2:1,到高中就成了13:1,村裡沒出過女大學生,只有一個女孩在讀高中,考上大學的男孩卻有9個。
長期從事未成年人保護的貴州省政協委員陳會琪,曾以貴州東部少數民族較為聚集的某縣為樣本,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11月,該縣登記10—19周歲婦女20937名,早婚人數2222人,早婚率為11.47%,其中14周歲以下的有73人。
“很多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成績一般,就讓其放棄讀書,帶他們外出打工,或早早嫁娶成家。”一位在貴州支教多年的東部地區教師,對當地早婚早育問題深感憂慮。縣醫院一位領導告訴他,曾接診過一個16歲女孩,竟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要為肚子裡發育不良的第三個孩子做手術。由於沒有人在手術單上簽字,醫院也沒法為她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