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農產品種養方式從“增肥”轉向“瘦身”
http://www.crntt.hk   2019-01-30 16:10:20
 
  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泰和烏雞是江西省泰和縣特產。近年來,泰和縣烏雞養殖出現林下散養的新方式。這種雞可以自由走動覓食散養,出肉率低,但肉質緊實、口感鮮嫩,也得到市場認可。

  泰和縣禽仙子烏雞農場的電商平台上,一般的散養烏雞售價每只249元,在桑樹林下養殖的烏雞每只506元。據負責人李元春介紹,農場完成了生態可視農業模板建設和溯源系統模板建設,消費者可對烏雞養殖全程進行監控。

  位於泰和縣的中科院千煙洲站啟動了林下泰和烏雞全生態養殖示範項目,通過試驗找到符合生態保護的烏雞養殖密度和方法,讓綠水青山變成當地群眾的金山銀山。

  中科院千煙洲站副站長楊風亭博士說,除了控制養殖密度外,還研發了由稻穀、紫花苜蓿、黑麥草、雜交構樹等原料構成的天然飼料。目前,正在當地進行技術推廣,在不破壞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擴大林下散養規模。

  不僅在養殖業,種植業從“增肥”到“瘦身”也很普遍。記者在“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江西萬年縣發現,過去靠“抓鬮”才能分到戶的“冷漿田”等低產田,如今成了“香餑餑”。

  “新農人”羅會敏從廣東東莞回萬年老家創業,從事生態有機稻生產銷售。他出高價專門流轉產量低的“冷漿田”“山谷田”,因為這種土地沒有污染,適合生態有機稻生產。

  “蟲害少,生長週期長,口感好。”羅會敏說,“冷漿田”種植的水稻稻稈長,稻米細長、品質好,這種生態大米市場需求大但又供給不足,利潤可觀,1千克大米賣到了50元至100元不等。

  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付輝雲說,農產品從“增肥”到“瘦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這也是中國農產品生產發展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