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臉龐已經曬得黑紅的潘承亮感嘆:“以臨時適應的心態進行高原訓練,高原對你就像待客一樣不那麼嚴苛;當你全身心融入高原時,高原會以它的真性情給你全方位的磨礪。”
認識上的提升必然帶來行動上的自覺。某旅從海拔3000多米的營區到海拔近5000米地域駐訓,部隊安營當前就展開訓練,第二天就上馬實彈課目;某旅從成都平原到高原駐訓,鐵路輸送梯隊剛停靠在高原兵站,實戰演練任務就已下達。
進入高原,就是進入戰場,就要用戰場思維衡量戰鬥力的“成色”。
去年底,多場高寒山地實戰考核連貫展開,40多個實戰課目綜合實施,旅營連三級聯動展開,晝夜不間斷進行……戰區陸軍領導明確要求:打仗需要什麼就設什麼考題,仗怎麼打就怎麼考。
實戰砥礪催生可喜變化:炮兵群遭“敵”突襲,指揮員王應槐臨危不亂啟動預案,3個連隊迅速重組為2個連隊,繼續對“敵”實施活力打擊;設計戰法,作訓參謀羅虎把高原環境對火炮射距的影響計算精確到秒;戰鬥轉移中遇到溝壑,班長徐肇成沒有一味求快,而是在認真分析環境、派出警戒後,才組織大家以戰術隊形通過。
從新力量“亮劍”到新戰法“淬火”,制勝高原戰場還需邁過幾多坎?
某合成旅旅長吳軍已數不清多少次率部上高原,但去年絕對是他底氣最足的一次。
底氣足是因為有“好牌”:隨著合成體制的建立,該旅不僅主戰力量按作戰編組合成配置,電子對抗、特戰偵察等新要素新裝備也一同轉入。
長纓在手,他率部隊整建制奔赴高原參加實兵演練,10多輛車載指揮方艙構成的指揮機構迅速建立,實時傳輸的信息數據網絡各個作戰要素;在立體偵察的指引下,各型火炮織出密集火網,實施準確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