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景全:中日韓之間存在“戰略焦慮”?
http://www.crntt.hk   2018-12-17 00:22:11
山東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張景全(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李娜)“東亞合作論壇2018:新時代的中日韓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燕山大酒店舉行,山東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張景全在會議發言中分享了自己的假設,即他認為中日韓之間存在著一種“戰略焦慮”,正是這種“戰略焦慮”的存在,導致中日韓之間雖然都認為自己心存善意,一臉無辜,但卻無法合作,也導致了我們外交和安全行為的走形,他還以中韓關係為例論證這個假設的存在。

  首先,張景全介紹說,當我們遇到不熟悉的環境、新威脅時,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從而調動內心的能量、情緒來克服這種緊張和不安,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即適應性焦慮。同時還存在著另一種焦慮,隨著環境的變化,比如壓力減小,我們的緊張不安並沒有同步減少,反而持續增加,這種焦慮則是非適應性焦慮。適應性焦慮會促使國家之間不斷調整外交軌跡、外交行為,走向合作。而非適應性緊張焦慮和不安會導致國家之間的外交走形,然後兩個國家之間或地區關係之間出現持續緊張和不安。

  張景全認為中韓之間存在著三種焦慮,一是發展焦慮,是指一個區域內兩個國家或幾個國家之間由於歷史、文化、背景、體量的差異,導致所有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可能同步的,這種不同步性導致一種焦慮。比如冷戰時期,中國視韓國的發展為中國的威脅,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漸認為韓國的發展是中國的機遇,由不適應性焦慮轉向了適應性焦慮,中韓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樣,韓國也存在著不適應性焦慮,最開始的時候,韓國認為中國的發展一方面是一種機遇,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認為是韓國的挑戰和壓力,所以說機遇論和威脅論並存。隨著中國不斷走向和平,提出命運共同體想法,韓國也逐漸認為中國的發展是韓國的一個機遇,所以也在慢慢地由非適應性焦慮向適應性焦慮轉化。

  二是接近焦慮。任何一種行為體或幾個行為體互動過程中,兩個行為體發生接近,就會引起另一個行為體或者其他行為體的焦慮。比如說中國在與朝鮮、美國互動過程中,如果和朝鮮互相接近的話,韓國就會產生一種焦慮,認為自己被邊緣化。同樣,如果韓國和美國或朝鮮、日本發生接近的話,中國也會產生一種焦慮,也會認為自己被邊緣化。

  三是期待焦慮。即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各個行為體之間都對對方的參與存在著期待,認為對方的參與會給自己帶來巨大收益,但是隨著對方參與並沒有對自己帶來所期盼的期待,這種緊張和不安就會釋放出來。比如中國認為韓國屬於東北亞國家,應該在中韓、美韓之間保持一種平衡,一旦不能承載這樣的平衡者作用的時候,中國的緊張不安就會出來。同樣,韓國認為中國對朝鮮有巨大影響力,希望中國能夠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向有利於韓方的方向轉化,但是中國往往認為應該平衡地解決朝鮮半島的利益關切,那麼韓國的期待焦慮就會釋放出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