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評論》月刊第319期內容介紹
http://www.crntt.hk   2024-07-21 00:16:22
 

  暨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王鵬和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台灣經濟研究所碩士生陳蝶欣聯合發表了《<東莞方案>:創新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典範》一文。該文指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發展、推進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有效路徑和必由之路。在當前兩岸關係依舊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東莞方案》的出台實施,對探索和創新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起到示範和借鑒作用。推動《東莞方案》落實並取得實效,得益於東莞具備促進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基本條件,也面臨著兩岸關係發展受困、兩岸供應鏈發展受阻、兩岸產業貿易合作受限和台灣企業與民眾利益受損等困難和挑戰。《東莞方案》的出台實施為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和成果,對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具有先行先試的實踐意義。探索以兩岸創新發展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可行路徑包括:一是兩岸攜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支持台胞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三是聯合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四是共建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家園。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王偉男和浙江紅船幹部學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嚴志蘭聯合發表了《涉台事務中的“參照涉外”慣例研究》一文。該文指出,涉台事務中的“參照涉外”慣例,在台資待遇方面主要體現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明文規定。在台胞待遇方面,雖然較少有明文規定,但在實務操作上確實有意無意地遵循著“參照涉外”的“潛規則”。許多地區、部門和單位在涉台機構的設置上存在與涉外機構合署辦公的現象,這不利於我們對涉台事務與涉外事務的性質區隔,易於造成思維觀念上的錯位。雖然“參照涉外”的慣例和做法在特定歷史時期有助於我們處理在陸台資和台胞的待遇問題,但也產生了一些不利於兩岸融合發展、不利於祖國統一的負面後果。我們應該正視這些負面後果,並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加以解決。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心理防禦機制視角下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研究》《台灣地區數字經濟政策架構及邏輯轉向》兩篇文章。

  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副教授董於雯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沈惠平聯合發表了《心理防禦機制視角下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研究》一文。該文表示,兩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持“敵對意識”,把敵視、仇恨中國大陸視為所謂愛台灣、維護台灣尊嚴的理由。換言之,部分台灣民眾試圖以“仇中”作為自我防禦機制把“台灣屬於中國”排除在其意識之外,來壓制、否認或歪曲“中國台灣”的事實。在這種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們主張“台灣必須割斷與中國大陸的任何淵源”、堅持被“國家化”的“台灣認同”及“親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由三個主要因素使然,即傾“獨”執政者推行“去中國化”教育、民進黨等綠營勢力刻意挑起民眾的“仇中”情緒,以及親綠媒體不斷煽動兩岸間的敵視與仇恨。“仇中”情緒不但加劇台灣社會內部的仇恨對立、拖垮台灣的經濟發展,還嚴重損害兩岸民眾的認識和感情,最終可能導致雙方民意的對決。針對部分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祖國大陸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如持續推動和深化兩岸民間社會的相互瞭解、理解與合作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