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中美”欄目刊發了《中美芯片產業競爭與美國對台半導體戰略》一文。該文作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政治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李銘澤表示,拜登政府從競爭、產業、安全三個維度制定了對台半導體產業戰略,意圖通過產業轉移、引台入盟、以台制華等措施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控制。隨著中美科技戰的不斷激化,美國日益將台灣作為制約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工具,導致台灣賴以自衛的“矽盾”變為了“矽矛”。同時,由於半導體科技的特殊性,該領域視角下大陸、台灣與美國之間構成的“關係三角形”發生了異化,出現了中美就芯片產業的雙邊競爭關係加強、大陸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互聯緊密、美台間構成複雜半導體產業競合關係等新特徵。這一新變化將加深大陸、台灣、美國三者之間半導體產業互動的複雜性,對東亞地區的安全格局與市場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阻礙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三篇文章。
國際關係學院對台戰略預置和重點問題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鍾厚濤在《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一文中表示,台灣民主政治面臨著多重危機,如“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民主脅迫、民主被窄化為選舉的意涵扭曲、負面選舉的情緒性操弄、民主與治理的脫鈎等。台灣民主體制非但沒有促進社會治理,反而成為政治奪權工具。台灣也正從上世紀90年代“有選舉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綠色恐怖”為代表的政治威權,未來還將滑向“封閉化的專制”。民進黨將民主概念武器化,展開心理營銷和政治動員,在兩岸之間製造“民主台灣VS威權中國”的虛假敘事,對內製造“台灣共同體”意識,對外消解“兩岸同屬一家人”論述,這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埋下隱患。
寧波大學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伍湘陵、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在《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一文中表示,台灣政黨政治發展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尤其受到“選制規則”、社會民意、地方政治勢力等因素影響。從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看,行政大權仍由民進黨掌控,而“立法院”朝小野大,“藍白合作”對民進黨有一定的監督與制約。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中,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柯文哲” 現象凸現,新政治力量湧現出年輕人關注政治和參與度增加、政治選舉文化異變、兩岸關係“邊際影響” 明顯及美國因素愈加突出。面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亂象和新趨勢,兩岸統一之路更加艱難。堅持“反台獨、反干涉”鬥爭決不給“台獨”分裂勢力突破“紅線”的一絲機會。嚴防民進黨當局與美國勾結,利用中美戰略博弈進行冒險投機和挑釁。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教授唐永紅在《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一文中表示,台灣民心民意、意識形態與社會力量在近30年的逐漸演變過程中已發生結構性翻轉。這從基本面上決定了當前台灣各政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競爭力,進而注定了台灣的政治生態,也影響到台海局勢以及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民進黨已進入“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具有長期執政台灣的可能性,並憑藉島內民意支持,藉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勾連外部勢力,奉行敵對性的兩岸關係政策,日益嚴重地損害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當前的兩岸對抗態勢在延續中可能激化,台海隨時風起雲湧,甚至掀起驚濤駭浪。中國大陸有必要調整對台策略與政策,辯證處理國家發展與國家統一的關係,強化反“獨”促統,有效增進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