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擴大閩台社會人文交流。敘鄉誼、拉家常、拜祖廟,一直是閩台民眾的共同生活習俗。閩台有280對同名同宗村,台灣有2000多座供奉媽祖、開漳聖王、保生大帝、關帝等民間信仰宮廟的祖廟都在福建。福建堅持舉辦海峽論壇等各類民間基層交流活動,為台灣同胞來閩參訪交流、朝拜謁祖、共敘親情提供便利。今年以來,已經有2萬多台胞來閩參訪交流、尋根謁祖。《意見》積極順應台灣同胞恢復民間交流的期盼,提出支持兩地各類民間組織開展常態化交流,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和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前一段時間,台灣蔡正元到泉州發現台灣的家譜和在泉州的家譜一模一樣。還要鼓勵台灣宗教界和其他社會人士來閩短期學修,支持閩台佛教、道教界交流合作等政策。
二是推動閩台青少年交流交往。兩岸青年交流日趨熱絡,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少年選擇來大陸發展。福建聚焦台灣青少年需求,打造了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論壇等品牌交流活動,今年還接連舉辦了棒球賽、自行車賽,還有街舞、籃球等兩岸青年非常喜愛的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強的青年交流活動。支持閩台青少年交流交往、互學互鑒。《意見》圍繞為兩岸青少年施展才華、共創未來提供寬廣舞台,鼓勵台灣青少年來閩交流,提出支持閩台各領域各行業青年團體建立常態化交流渠道,開展棒壘球等青少年特色體育項目合作,加強台灣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平台建設,助力台灣青年來閩追夢、逐夢、圓夢,讓兩岸青年在交流中走近走親走好等措施。
我們在工作中也接觸到許多讓我們很欽佩的台灣青年,尤其是在助力鄉村振興中,這些年輕人常年駐扎在農村,讓一些比較落後的農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當地村民也把這些台灣年輕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當台灣青年聽到鄉音都喊“阿媽”這樣稱謂的時候,都非常感動,一點都沒有隔閡感,而且這些台灣青年非常能吃苦,也值得大陸青年學習。
三是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閩台文化一脈相承。明清時期,福建百姓大量遷移台灣,台灣服飾、飲食、習俗以及台灣百姓中流行並且喜愛的南音、高甲戲都源於福建。我看過檔案,福建設省之後,首批台灣兵士就是從福建泉州、漳州派兵過去的。近年來,福建圍繞閩台共同文化淵源,舉辦客家中秋晚會、閩南語音樂大獎賽以及各類文化學術研究交流活動,不斷拓展閩台文化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意見》圍繞鼓勵閩台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提出打造更多文化產業合作平台,鼓勵台灣文化業者投資入駐,試點允許台灣業者在閩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公司,支持閩台業界合作製作影視精品,鼓勵台胞申請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聯合開展非遺保護行動等措施,全力促進閩台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在福州已有多位台青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我認為這些政策措施還有巨大的空間,是台胞台青施展才華的舞台。
我想上述三個方面的民間交流將受到海峽兩岸同胞的歡迎,也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