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產品指標注水還甩鍋客戶”“一車未賣企業估值卻已破千億”“明明充不上電,卻說國家電網不行”……近來,新能源汽車不可謂不火,但一些漸漸凸顯的問題,也讓人感到憂心。虛假宣傳、虛火過旺已悄然成為制約這一新興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隱憂。
新能源車有多火?不用看數據,單從路面上越來越多的綠牌車輛就足以證明,新能源車是有需求、有市場的。可這把火有幾分真幾分虛?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車企召回數據顯示,4萬餘輛召回車輛,新能源汽車竟超過了33000輛,占總數的八成以上。即便召回的原因不全是安全問題,但這也很能說明問題——部分新能源車企邁的步子過大,但其技術能力與市場的真實需求卻有可能並未跟上。行業虛火也就由此顯現。
事實上,新能源車的產品問題一直是這一新興行業的難關。這固然與行業發展“太年輕”有關。相比於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車企,部分新興車企造車年齡可能連別人的零頭都不夠,出現大小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一些車企在自身技術尚未成熟或存在缺陷的情況下,仍迫不及待地“趕鴨子上架”,目的除了搶占市場外,恐怕也與爭領新能源車補助有關。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盲目引進新能源汽車項目,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而資本又投其所好,對行業進行“泡沫操作”,這將行業這把“虛火”撩得更高了。而有限的技術水平,加上無窮的資本期待,只會讓行業陷入不斷焦慮與自欺欺人中,並不能滿足市場真正的需求。最終受損的,還是行業健康的發展。
其實,在與傳統老牌車企無法硬碰硬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是不少新興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賽道,亦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方向。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新能源汽車被列為“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但正因如此,更要走好當前的每一步。相關職能部門不妨逐步加強對行業的引導與規範,比如對新能源車“虛假宣傳”問題,建立更直接高效的投訴舉報機制,先刹一刹行業內的虛假之風。同時,針對行業內異常資本操作行為,也要保持警惕,防止有資本“煽風點火”,燒旺行業不該產生的虛火。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陳文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