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志軍(中評社 張心怡攝) |
澳門城市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表示,澳門地域狹小,勞動力缺乏,在大灣區發展建設中不能因此固步自封,應抓住重點,借鑒區塊鏈發展模式,將自身做強,聯合珠海橫琴逐步地向內地進行融合。此外,澳門應該組織力量參與到大灣區智慧城市標準建設之中,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區位優勢,讓中國的智慧城市標準走向世界。周平還提到,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澳門,目前需要考慮遊客承載力和供給側問題,應增加中檔價位酒店、特色民宿的數量。此外,澳門還可以打造一個葡語國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必將有助於經濟的適度多元化。
澳門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黃明健認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應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澳門自身具有的優勢,不能被內地城市同化。例如,澳門在教育方面的批判性、創新性思維,可以在大灣區內發揮標杆作用;澳門在立法、司法、執法等法治層面的優勢,可以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產生一定影響。黃明健亦指出,澳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環境容量較大,但也應重視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爭取建設為“無廢城市”。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青委會主任譚琦斌為推動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澳門青年要多到大灣區城市實地考察當地的發展情況,尋找在當地企業實習的機會,預先體驗和感受當地的工作氛圍和要求;第二,澳門高校應提升教育和研究的質量,協助青年人更好地裝備自己,大灣區的學校可以多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第三,培養青年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在各種教育活動上培養青年人能吃苦、肯冒險的意識,提升他們的競爭力,推動他們在大灣區尋找更多、更好的機遇。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劉景松最后发言指出,隨著大灣區規劃綱要的出台,澳門城市發展定位越來越清晰、精確,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劉景松談到,一直以來,澳門給外界的印象是“賭城”、“文化沙漠”,但這些其實都是誤讀,外界對澳門的研究不夠系統、不夠深入,其實澳門的文化底蘊非常厚重,五百年來,中西文化在此的交流、碰撞、融合從未停止過。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使命,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大灣區城市中,澳門最有條件、優勢、空間建設這樣一個基地。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王平等亦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