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政府快將公布長者醫療券計劃的檢討結果,由於醫療券被濫用作配名牌眼鏡和買貴價海味的事件時有所聞,當局須與業界合作應對,使長者能夠高效用券,節省個人醫療開支的同時,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現時長者不論貧富,每年皆可獲二千元醫療券,沒有用完的話,最高可以累積到五千元,本月初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承諾由下月起的新財政年度會一次過額外增發一千元,而最高累積金額則調升至八千元。
政府去年支付的醫療券實際開支約二十八億元,比前年增加接近一倍,部分原因是前年下半年開始,長者享用醫療券的最低年齡由七十歲降至六十五歲。隨著人口老化,醫療券開支勢必愈來愈多,必須確保用得其所,免慷納稅人之慨。
問題是部分醫療券出現濫用情況,例如不少海味店都有中醫駐場,開出花膠、燕窩等貴價藥方,究竟是醫療所需還是純作補身,甚至會否是方便長者買來送禮,有很大灰色地帶;又如一些眼鏡店,替長者配名牌貴價眼鏡,同樣可由醫療券報銷。
推高消費 損長者及納稅人
這類高消費項目,可能一下子就把長者累積兩年的五千元醫療券花得七七八八,不止枉花公帑,而且長者一旦生病時,因為醫療券用光而要自掏腰包看醫生,或者要去公立診所輪街症。
各項醫療券開支,以西醫佔最多,這是正常現象,不過增長最快的是視光師,最近幾年都“跑贏”其他專業。去年開支四大項目,西醫增加五成,中醫和牙醫分別增加約一倍,而視光師則增加一點六倍,達到七億六千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