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選舉策略,民進黨已經用過多次,基本上就是將“仇中牌”、“抹黑牌”與“悲情牌”交互運用,先渲染誇大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打壓威脅,再將國民黨定性為“中共同路人”,把一切對民進黨施政的批評都歸咎於“阿共仔的陰謀”,藉此煽動選民“反中”情緒,最後要“勇敢的台灣人”團結對抗國民黨和“阿共仔”。
就以這次痛批馬英九為例,蔡英文聲稱“中國在這段時間對台灣的打壓非常多,包括在外交上買走我們的邦交國、剝奪我們國際組織很多權利,同時對於軍事上船艦飛機繞台等作為,甚至在台灣境內散播假訊息,造成社會對立”;她指控馬英九在這個當下說出“新三不”,對中國、對國際社會都送出錯誤的訊息,那就是“中國的打壓是有效的,台灣人是會屈服的”,這是對台灣人的主權很大的傷害。
這段話聽來慷慨激昂,但卻不堪檢驗。試問,“憲法”增修條文既然載明“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統一當然是“中華民國”的終極目標,馬英九主張“不排斥統一”,怎麼會是對國家主權的讓步?“不排斥統一”跟“中國的打壓是有效的,台灣人是會屈服的”,又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難道所有主張統一的人都是被中國大陸打壓以致屈服嗎?
說穿了,蔡英文的談話,一方面展現她一貫否定“一個中國”的心態,另一方面則是轉移焦點,希望轉守為攻,重新定義年底選戰的基調。這種策略對於鞏固綠營基本盤,或許不無效果,但對遏制“韓流”和扭轉選局,恐怕就沒有什麼作用。主要是九合一選舉完全屬於地方選舉,選民關切的是地方事務,特別是民生經濟,統獨根本就不是重點。誠如韓國瑜所說,高雄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意識形態、泛政治化,最重要的是拼經濟、要賺錢;高雄如此,其他地方又何嘗不然!職是之故,就算蔡英文批判馬英九的火力再旺,終究也挽救不了民進黨的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