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網評:如何斬斷“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的魔爪
來源:紅網 作者:徐睿
2月23日,最高檢發布檢察機關“依法懲治網絡犯罪 助力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典型案例,公開了王某某猥褻兒童、強制猥褻案。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王某某在某社交軟件上冒充未成年女性,通過軟件內設的自動推薦匹配功能結識低齡未成年人,從中尋找出女性網友進行關注或打招呼,並申請加入相關的學習群、作業群。在騙取對方信任後,王某某通過引誘、威脅等手段要求被害人發送隱私部位照片供其觀看。受害者涉及全國15個省市共25名。2022年9月2日,江蘇江陰市檢察院以被告人王某某涉嫌猥褻兒童罪、強制猥褻罪依法提起公訴;2023年4月23日,江陰市法院判處王某某有期徒刑八年六個月。(2月23日《檢察日報》)
這不是第一起“隔空猥褻”的案件。
不久前的2月6日,《中國青年報》報導了一起北京男子舒某冒充小女孩交友隔空猥褻女童的案例,受害者高達三四十名;2023年12月27日,《河南商報》也報導四川華鎣市一男子隔空猥褻8名幼女獲刑7年半。“隔空猥褻”手段頻頻得逞,受害者年齡大多在14周歲以下,有的受害兒童甚至年僅7歲。受害者年齡之小、數量之多、範圍之廣令人 震驚。
為何不法分子足不出戶卻能將魔爪伸向全國各地?
作為犯罪中介環節的社交軟件問題重重。首先是軟件運營方在用戶註冊時沒有落實好實名註冊的要求,讓不懷好意的人有了可乘之機,得以用虛假信息註冊賬號。而這時,在被平台的自動推薦匹配機制推送的未成年用戶眼中,這個賬號背後就是跟自己年齡相仿、性別一致、愛好類似的“朋友”,殊不知一張邪惡之網已經將她籠罩了。在此後的聊天過程中,這些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弱點騙取信任後,便會引誘或威脅對方發送裸體、隱私部位的照片和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