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因時因地而發展,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律。因此,新加坡的華語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反映多元社會國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把一些受方言影響而融入日常生活的錯誤詞語當作本地特色的語言,如把“燙”說成“燒”等,只會為我們與外人的溝通增添障礙。
另一方面,網絡語言的廣泛流行,對標準用語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衝擊,這不是我國面對的獨特問題。其實,網絡平台對提倡華語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是,智能手機上可以收到源源不絕的華文信息,增加使用者閱讀華文的機會,但網絡語言有其隨意性,可能為華文華語程度不高的本地學生造成混淆。
“71%的華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講英語”的最新數據,對我們也是一記警鐘。華文媒體、華人社團組織和其他以華文華語為媒介的藝術文化團體,以及常年的講華語運動,可以各司其職,為提倡華文華語盡一分力,但更大的助力還是必須來自政府。
社論說,講華語運動眼前面對的形勢越來越複雜,對年輕一代而言,華語幾乎是全面取代了方言,但華語的提升卻碰到了一個瓶頸。現在正視這個問題,為時不晚。建立新加坡華語資料庫的目的不應只是維護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而也要推動新加坡華語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加強華語作為日常語言的生命力,並讓國人掌握有效的華語能力與中國崛起的時代接軌。推廣華語必須堅持不懈,是因為我們得不斷應對新的局勢,這更是我國建立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