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與未來發展
http://www.crntt.hk   2019-03-15 00:15:29
 
  二、“一國兩制”實踐與港澳新定位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針對港澳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展現中央治理香港和澳門的新思考。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進入新時代,並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動祖國統一”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顯示中央對港澳工作的高度重視。新時代港澳發展最鮮明的特點是“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不僅為港澳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也是港澳與內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必然選擇。新時代的港澳工作與以往相比,體現新理念、呈現新發展。

  港澳從引領內地發展到與內地共同發展。香港、澳門的發展與內地息息相關。1978年中國內地開啟改革開放進程,港澳資金、技術大量進入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有力促進了內地經濟的發展。回顧過往,港澳在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回歸以來的二十多年,更是依託內地、面向世界,發揮聯繫中國內地與世界市場的橋樑和紐帶作用。2018年11月,習近平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談到,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並總結港澳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發揮的六大作用,即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其中龍頭作用、示範作用、試點作用和借鑒作用,突出強調了港澳在國家改革和內地發展中的引領性作用,如港澳同胞在內地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第一份土地拍賣中英文標書等。港澳同胞為內地發展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技術、人才,還有先進的思想觀念、管理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通途大道,為內地有效使用外來資金、控制金融風險、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從“十一五”規劃統籌香港與內地臨近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二五”規劃港澳單列成章,再到“十三五”規劃持續支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港澳地區與國家發展大局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在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佈局下,港澳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區內十一個城市可以“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中心城市。作為中心城市的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處於引領地位。其中香港除繼續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外,還將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等,促進灣區內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等各種要素的流動;澳門將繼續發揮“一中心一平台”(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作用,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深圳將發揮國家經濟特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建設創新、創意之都;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國家一線城市之一,將繼續增強其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在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灣區將以四個城市為核心,引領其他城市提升優勢,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在新時代國家發展大戰略中,對港澳而言,是積極融入、尋求突破,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參與國家治理實踐、助力國家對外開放、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地而言,是擴大、深化與港澳地區的交流,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先行先試各項創新機制,練好內功,在雲譎波詭的國際形勢下更好地與外部世界打交道,不斷發展、提升城市素質。“一國兩制”的“兩制”之間不是互相消耗,也不是“各管各”,而是互相借鑒,優勢互補,攜手共赴國家新一輪深化改革、全面開放的征程。

  從遵循“一國兩制”方針的初心到在實踐中創新發展。中央對港澳工作的方針政策既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又在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十八大結束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主動指出,“大家都很關心中央領導集體實現新老交替後,中央對香港、澳門的方針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今天,我想藉此機會重申:中央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的方針不會變;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職責的決心不會變;支持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的政策也不會變。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關於港澳工作的大政方針,同中央長期以來對港澳工作的方針政策是一脈相承的。”〔6〕習近平在會見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也提出了“三個一如既往”,即中央會一如既往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和澳門基本法,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一如既往支持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無論是“三個不變”還是“三個一如既往”,體現的都是中央政府對港澳實施“一國兩制”的承諾,對港澳繁榮發展的一貫期望,此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7〕2017年,習近平在視察香港時講了“三個自信”,即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前人用超凡的勇氣探索和突破,後人要以堅定的信念實踐和發展。前進道路並不平坦,但我們實行‘一國兩制’的初心不會改變,決心不會動搖。”〔8〕2017年12月29日,習近平在出席全國政協委員新年茶話會時,再次強調“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但隨著實踐的豐富和複雜,又需要與時俱進,以創新思維來面對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連接香港與內地的廣深港高鐵在位於香港的西九龍車站實行“一地兩檢”,即在西九龍車站同時完成香港和內地的出境與入境檢查、檢疫手續,兩地出入境管理人員獨立運作,互不隸屬,按各自查驗標準,對出入境人員進行檢查。雖然有深圳灣口岸的前例,但因西九龍地處香港,“一地兩檢”一經提出就引起一些港人的法律質疑。為更好地實現建高鐵的初衷,便利居民通關訴求,香港特區政府創新性地採取了“三步走”的措施:第一步,2017年11月18日,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第二步,合作安排交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第三步雙方通過各自法律程序落實《合作安排》。2018年6月14日,香港立法會經過近40個小時審議,三讀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正式完成三步走程序,2018年9月,高鐵香港段通車。除“一地兩檢”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成為豐富“一國兩制”的新實踐。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致力將三地十一個城市建設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9〕這種創新,不僅是隨著硬體設施的聯通,如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帶來的管理上的創新,更是在三地居民生活、工作、創業等方面軟性對接中的創新。

  從管治權的回歸到加快人心的回歸。古人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然而,管治者得民心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香港回歸21年來,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也經歷了2003年的“七一遊行”、2014年的“佔領中環”,管治權雖然把握在中央和特區政府手中,但立法會直選議席長期存在建制派與反對派得票總數呈“四六比”的“魔咒”,港人對“中國人認同”的民調數據起起伏伏,經濟上日益緊密的聯繫並沒有立刻帶來認同上的親近,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回歸定格在1997年7月1日,人心的回歸卻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

  近年來,中央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香港民心回歸的進程。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為落實這些要求,有關部門在這兩年相繼推出新舉措,逐步落實港澳台同胞的“國民待遇”、“同等待遇”,拉近民心距離,促進民心相向而行。2018年2月,國台辦、發改委等部門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推出31項措施,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正式取消港澳台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8月,人社部頒佈《關於廢止<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的決定》;2018年9月,實施《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就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勞動就業、上學、就醫等方面,規定了在內地(大陸)享受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和9項便利的政策措施。從港澳居民往來大陸的回鄉介紹書到回鄉證,再到通行證,再到居住證,從台灣居民往來大陸的台胞證(通行證)到居住證,港澳台居民在內地(大陸)逐漸享受到更多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