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習近平對“修昔底德陷阱”及“國強必霸”的批判
http://www.crntt.hk   2018-07-03 13:01:25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認為,日前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台灣旅行法”如最終獲得參議院通過和總統簽署生效,將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會使台海局勢更為緊張,也意味著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礎不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旅行法”背後不僅顯示出面對大陸崛起美國集體心理產生的變化,也反映了近年來民進黨做美國方面工作的成效。他指出,特朗普可能將“台灣旅行法”作為與中國做買賣的工具,而美台不顧大陸方面釋出的明確政治信號,在交往上有恃無恐,這是一個危險的態勢。

  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認為,若“台灣旅行法”最終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這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違反一個中國政策,讓中美台關係重回1995年李登輝訪美時的情況,甚至更加嚴重。對此,中國大陸肯定會作出嚴厲反應,將《反分裂國家法》付諸實行。是否簽署生效“台灣旅行法”,非常清晰且明顯地考驗特朗普,有無打算將台灣作為制約中國的主要抓手。

  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研中心秘書長、研究員王海良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是一個大退步,完全不符合現在區域與全球的需求,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舉動,將給中美關係帶來很不好的影響。因為這一做法直接挑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美關係在更大範圍內製造了危機。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教授說,自1970年代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的大方向是穩定的,但小的矛盾衝突一直存在。美國保守勢力一直想利用台灣問題給中美製造麻煩,此次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是美國保守勢力再次挑動中美關係神經的衝撞行為;而一直以來台灣方面拉攏、收買美國國會議員,請這些議員推動提升美台關係,台灣當局下了很大功夫,也有一定效果。

  北京專家劉匡宇分析指出:倘若“台灣旅行法案”形成法律,則有可能徹底顛覆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的相關限制,更是對中美建交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重大背棄,是嚴重越過一中紅線的政治突襲。考慮到美國同期正在通過《2018國防授權法》、“台灣安全法案”等“親台”法案,醞釀美台軍事層面的全面交流、互訪以及聯合演訓,又相互給予免簽和快速通關待遇,這意味著“斷交、廢約、撤軍”的三原則被粗暴撕毀,美台關係將全面突破“民間關係”,迅速上升到“凖官方關係”,並向“外交關係”乃至“凖同盟關係”發展。而在中共十九大已經明確堅持一中原則,強調反對和遏制“台獨”的“六個任何”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將會嚴重衝擊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驅動這一進程的少數美台“野心家”們自認為精凖掌握了美台關係的節奏,自認可以規避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卻忽視了他們並非台海局勢的主導者。②

  甚至美台海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在受訪時也表示,美國會其實在“戲弄”台灣,但該法案過不過關都對台灣不好。美國知名台海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中評社表示,《台灣旅行法》是美國國會為督促行政當局解除美台交往層級自我限制發出更大聲音,具體如何實施要交由行政部門根據美國的利益和美台關係的需要來決定。她認為,若以讓台灣頂級官員訪問華府的方式來解讀這個法律,對台灣及其安全會有負面影響;要想清楚台灣領導人訪問華府能取得什麼。

  上海學者信強認為:在中美戰略博弈和對抗不斷升高的背景下,台灣作為多年來美國亞太棋盤上的一枚重要棋子,其未來的戰略選擇和政策走向勢必對中美關係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奉行“台獨”理念的民進黨在正式上台執政後依然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已然出現重大波折。面對大陸的壓力,民進黨當局必然會在各個領域,尤其是安全和軍事領域尋求美國的支持和“保護”。而為了防範和圍堵中國大陸,美國也不可能棄“台灣牌”而不用,未來美台安全關係的升級勢所必然,以下幾點尤其需要予以密切關注。首先是對台軍售問題。其次,加強美台安全與軍事“軟件合作”。第三,推動日台安全關係升級,構建美日台三邊“凖軍事同盟”架構。在中日關係緊張不斷的情況下,未來日本肯定會積極介入台灣問題,日台關係的升溫也將不可避免。而美國也會鼓勵日本在安全、軍事、科技、經濟等各方面加強對台灣的滲透和扶持,抵消大陸對台灣的“磁吸效應”,進而打造美日台三邊“凖軍事同盟”體系。③

  事實再次說明,習近平關於中美關係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論述才是正道,才是確保中美關係發展及兩岸關係和平的正確思路。利用美台關係來人為地挖掘“修昔底德陷阱”,最後受到損害的,當然是美國自己,以及更加難堪的台灣。

  六、不可以不關注的“棄台論”

  在美台關係的演變中,發自美國智庫學者內部的“棄台論”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1998年3月8日,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著名國際關係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支持中國大陸實行“一國兩制”政策統一中國。這一主張後來也被稱為“奈主張”(Nye Proposal)。1999年10月25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Henry Alfred Kissinger)曾在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一篇名為“防止對峙的方法”的文章,闡述美國不應阻止兩岸統一,而應該施壓於台灣使其承認為中國一部分,否則長遠有可能導致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中美對抗的重演。2011年,基辛格重申這一觀點。

  2006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五角大樓顧問托馬斯·巴奈特(Thomas P.M. Barnett)在其出版著作《行動藍圖:一個值得創造的未來》(Blueprint for Action: A Future Worth Creating)中指出: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中國第五代、第六代領導人即將在2010年到2015年掌權,對美國來說是個戰略機遇。美國如因為台灣領導人想從大陸永久分割出去,就放棄這個戰略機遇,將是巨大的錯誤。現在以放棄台灣為籌碼同中國結成戰略軍事同盟非常划算。機不可失,如果美國現在不看準時機敲定這筆交易,以後肯定會後悔不已。他認為現在是美國放棄台灣,同中國結成軍事戰略同盟的最好時機。

  至此,美國的“棄台論”正式形成。

  2009年,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Bill Owens)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說,美對台軍售已無必要。他認為“美國必須開始把中國當朋友看待”。文中明白表示30年前訂定的《與台灣關係法》對美國的傷害大於好處;而軍售台灣也非美國的最佳利益。2010年1月,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季禮(Bruce Gilley)教授在《外交事務》季刊撰文提出台灣問題的“芬蘭化”主張。提出美國應抓住歷史機遇,不再為台灣的安全提供保障,避免因此與中國大陸為台灣問題產生兵戎相見的風險。2010年,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史文也發表文章,主張美國放棄對台“六項口頭保證”,以避免美國現行台海政策可能引發的災難。2011年3月,美國《外交事務》期刊中,喬治·華盛頓大學格拉瑟(又譯格拉澤,Charles Glaser)教授發文呼籲美國應重估“協防台灣”的承諾,放棄台灣防務可能是讓美國與大陸維持和平、避免惡性武力競爭的辦法。“基於這些風險,美國應當考慮從它對台灣的承諾中後撤,這樣就能消除美中之間最明顯和爭議性最大的衝突點,為兩國今後幾十年更好的關係鋪平道路。”

  至此,美國的“棄台論”在內涵與作用方面得到了深入的論述。

  2011年11月10日,美國主流媒體又出現“放棄台灣”的言論,學者保羅·坎恩(Paul V. Kane)在《紐約時報》發表《拯救我們的經濟,拋棄台灣》(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一文,呼籲奧巴馬和中國展開協商,以美國停止對台軍售與援助、提前終止“協防台灣”至2015年的公報,換取“一筆勾銷”目前所持美國公債,如此一來,才能挽救美國經濟,甚至確保奧巴馬的連任之路。作者更引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Mike Mullen)2010年所說:“對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國債。”認為奧巴馬應該弄清楚“今天美國的就業及財富遠比軍事能力更為重要”。

  據中評社消息,在美國學界,“棄台論”一直存在。最近的是著名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長文《跟台灣說再見》。米爾斯海默相信,中國繼續崛起的後果,是台灣終究要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最終只好告別台灣。

  特朗普當選在台灣引發“棄台論”抬頭之憂,2016年11月17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澤(Charles Glaser)對中評社再提美中“大妥協”的建議,指這是在美中戰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形下,以讓步和合作應對中國崛起之道。格拉澤因提出美中應當通過在台灣等問題上實現“大妥協”(grand bargain)而成為“棄台論”的代表學者之一。

  至此,美國的“棄台論”已經成為長期存在的學術觀點乃至美國學界的外交戰略主張。

  上海專家黃宗昊分析說:所謂“棄台”,指的是美國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表達,在台海衝突中,不再以軍事的方式保障台灣的安全。對於特朗普而言,由於原先政治門外漢的背景,以及出身自商業大亨的身份,讓他相較於一般常規的政客,更少受到以往政治常識與政治信念的束縛,也更有可能促成重大的戰略調整,包括在特定條件下,不再以軍事手段保障台灣的安全(“棄台”)。另方面,“商人重利輕別離”,相較於道義的考量,是否“棄台”的決定往往是利害的計算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只要條件得宜,特朗普的結論已呼之欲出了。在計算利害的過程中,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很大,一個是美國國內情勢,另一個則是中國如何應對。④

  一開始要區別清楚的,就是“棄台”是否損及美國的核心利益。如果損及核心利益,即便付出重大代價也要堅持、周旋;如果不屬於核心利益,同時維持的代價又太高,就很有可能放棄。美國國內雖然有《台灣關係法》來規範美台關係,但在實際行動上,美國主要是以出售防衛性武器的方式增進台灣的安全,並未承諾美國有出兵台海的義務。而在軍事上保護台灣是否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則長期以來在美國國內都存在爭議。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此爭議在近年來還有逐步升高的趨勢。包括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內的許多美國的理論與政策專家,對出兵台海都有異議。

  黃宗昊指出:相較於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從以往到現今,即使在面臨緊張的國際局勢之下,美國內部都沒有傳出過“棄日”、“棄韓”、乃至“棄菲”等主張,但“棄台論”卻不斷在美國學術圈與政策圈發酵。由此可見,動用武力保護台灣是否符合美國核心利益,始終存在高度爭議。

  在這裡還是要強調的是,美國智庫學者正在探討的“棄台論”尚屬小眾的、非主流的討論範疇,還不可能影響美方的對台政策,更不可能影響美台關係的質變。但是,展望今後的習近平的“兩個一百年”戰略安排,如果中國整體實力大幅提升,解決台灣問題的能力完全具備,而且意志更加堅決,一旦實施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後方案,美國不可能不知難而退,“棄台論”變為官方政策,也是合理的。

  “棄台論”的影子,將在美台關係中越來越龐大,不僅甩不掉,還有可能籠罩之。

  註釋:

  ①《美台關係變化趨勢及其前景》,《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0月號,總第238期,作者:郭震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②《新一波“親台”法案來勢汹汹美國會再次挑戰一中紅線》,華夏經緯網,2018-01-12,作者:劉匡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③《中美亞太博弈與台海局勢前瞻》,《中國評論》2016年8月號,總第224期,作者:信強,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④《美台關係展望:特朗普是否可能“棄台”?》,《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作者:黃宗昊,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5月號,總第245期;本文原載於《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一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