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放管服”改革為穩就業保駕護航
http://www.crntt.hk   2019-09-21 09:06:21
  中評社北京9月21日電/就業是最大民生。深化“放管服”改革,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就業提供蓄水池。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佘穎評論文章表示,近幾年,創新創業在中國蓬勃發展,助推了經濟轉型升級,更為年輕人提供了廣闊就業空間,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過去,不少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在一些新興業態興起後,他們成了網約車司機、外賣員或者共享民宿的經營者,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能為他人提供服務。某網約車平台數據顯示,2018年,其在國內共帶動1826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網約車、代駕等直接就業機會1194.3萬個,還間接帶動了汽車生產、銷售、加油及維保等就業機會631.7萬個。

  同時也要看到,很多新興產業與傳統經濟有很大不同,有的超出了既有監管範圍,在法律上處於空白地帶,又確確實實解決了老百姓民生痛點,對促發展、穩就業十分重要。對於這部分新事物,應該秉承包容審慎態度,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放,法無禁止即可放行;管,邊界模糊創新管理;服,一視同仁優化服務。

  目前,在一些新興領域,上位法律沒有明令禁止或者根本沒有涉及,但一些多年前的部門規章卻成了影響其發展的絆腳石。而且,中國地域遼闊,各個省(區)、市、縣情況千差萬別,一線發達城市和中西部地區情況迥異,“一刀切”的規章制度不一定適合各地的現實需求。

  文章指出,對於各地萌發的新產業苗子,監管不能削足適履、簡單套用老辦法,應鼓勵各地各部門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因地制宜,一邊觀察一邊培育,量身定制“區域特色”的放權、監管、服務新思路。而且,越是邊界模糊的領域,越要創新思維、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用互聯網手段、行業協會監督等新形式,把各類產業形態納入規範化發展軌道。管理部門應該像對待其它產業一樣,努力做好服務,甚至更用心、細心地服務這些格外需要呵護的新產業。因為它們一旦成長起來,就會成為穩就業的基礎。

  近幾年,各地積極推行“容缺審批”“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見”等改革,大大提升了企業辦事的便利度,提振了企業信心,激勵他們繼續做大,有利於穩定和促進就業。同時,還要看到,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不只是市場准入領域,科技、教育、醫療等眾多領域都需要推進“放管服”改革。為教師配套職稱、待遇保障措施,將鼓勵更多人加入教師隊伍、促進教育資源合理流動;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會鼓勵更多科技型企業湧現。創新型科技企業一旦做大,帶動的就業人數往往成千上萬。

  總之,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只要有利於就業創業、為市場主體減負、改善營商環境的“放管服”改革,都應該得到鼓勵,讓基層放開手腳服務企業,讓改革紅利真正惠民,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