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邏輯及創新
http://www.crntt.hk   2019-09-20 09:15:44
 
  轉型發展邏輯下發展經濟學領域的創新

  文章指出,新中國70年來,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推動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理論創新促進了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形成。這些創新主要體現在: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型以及通過二元工業化的特殊路徑,實現了經濟發展路徑理論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由於中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和“雙重演進”的特征,形成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同時並存的城鄉二元工業化路徑。這種二元工業化路徑的特征是:工業化空間分布的二元性、工業化實現路徑的二元性、工業化資源配置手段的二元性、工業化產業層次的二元性。二元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使得中國經濟由落後的農業大國轉向了現代工業化國家。

  第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促進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計劃,通過計劃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了中國工業化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市場動力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作為目標,正確處理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建立了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結合的獨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實現了市場動力與政府動力的結合推進了“中國發展奇跡”的實現。

  第三,從粗放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轉變發展方式,再到創新發展,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創新。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裡提出了“發展型式”的概念,他認為發展型式的選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了從粗放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轉型,儘管這一轉型任務還沒有完成,但是成功探索出了通向集約化發展的方向,形成了經濟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

  第四,產業結構呈現出了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再向高級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變化以及協調發展理念的實施,促進了經濟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跡,關鍵在於改革推動了經濟結構轉換,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新時代下經濟發展向高水平邁進的過程中面對著新環境和新難題,發展理念需適時向協調轉換。協調意味著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平衡性,強調轉變當前經濟各個方面存在的失衡現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

  第五,從人與自然的衝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形成兼具生態財富在內的多維度財富觀的創新。新中國70年來,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經歷了人與自然的衝突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轉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以及綠色發展等理論。這些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演進體現了發展經濟學財富理論的創新,形成了兼具物質財富、知識財富、文化財富、生態財富的多維度新國家財富觀,從資本產出、自然資本和無形資本三個方面來衡量一國綜合財富。

  第六,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轉型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貫徹落實,體現了發展目標理論的創新。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確定了“國富優先”的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以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富優先”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需要從“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轉型,“民富優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能否給人民帶來利益,能否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能否使人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第七,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的轉型以及對高質量發展追求,體現了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創新。中國和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了解決貧窮落後的面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追求速度為核心,實施追趕戰略。經過7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由發展問題轉變為了發展起來以後的質量效益問題,追趕戰略的任務已經完成,需要進行發展戰略的轉型,從追趕戰略向質量效益戰略轉型。

  第八,從封閉向開放的轉型以及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開放發展理論的創新。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加強國際交往,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閉門造車是萬不可取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又一次強調要主動參與和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審時度勢,迎難而上,努力推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