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展開了訪問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東南亞之行。7月30日,蓬佩奧在美國商會發表的一個政策性演講中表示:“我們致力於保持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經濟交往是因為它對美國人民和我們夥伴的國家安全有利。很顯然,美國的國際經濟未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這個地區。美國將通過1.13億美元的新計劃,支持未來的基礎領域:數字經濟、能源和基礎設施。這僅僅是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和平與繁榮的新時代經濟承諾的定金。”
蓬佩奧的“首付款”計劃剛一提出,安倍立即表示出“希望為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出一份力”的態度。事實上,早在7月1日,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已經宣布,將設立一個新融資機制,在今後3年裡提供約500億美元資金,以亞洲各國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項目為對象,包括建設地熱和風能等發電設施,以及開發節能性高的智慧城市等。
7月31日,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宣布了美、日、澳三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展開基礎設施合作的方針。隨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美國政府旗下的金融機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等,在共同聲明中表示“正在磋商合作的框架”。
毫無疑問,美、日、澳在東南亞國家之間出手,意在對衝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東南亞國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以服務其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然而,幾乎就在美、日、澳出手的同時,8月2日舉行的中國-東盟10+1外長會達成了“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這無疑將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加強合作的重要著力點。加上中國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得區域國家認識到,在自家門口掀起風浪絕非益事。鄰居不可選擇,遠親不如近鄰。美、日、澳的企圖能在什麼程度上達成,是一個不小的疑問。
總的來說,美國已經實現將“印太”從地理概念向“印太戰略”的轉變,採用政治打壓、外交拉幫結派,通過軍演、軍售等造成有利於美國的軍事聯盟和軍事態勢,以及為“印太戰略”提供經濟架構支撐等多樣手段,不斷將“印太戰略”做實,其已經和正在產生的地緣政治影響,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和高度警惕。(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吳敏文——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