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百達。(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5月26日電(記者 黃筱筠)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針對大陸願意盡最大努力協助台灣加強疫情防控,盡快戰勝疫情部分,台灣方面或許可以用相對比較自信、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尤其,兩岸關係向來極其敏感,這其間究竟該如何拿捏,希望有關方面要有節度與智慧,才不會把好事變成了壞事,或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他強調,不論大陸此刻表態願意提供台灣疫苗的背後,究竟存在何種的政治動機或陽謀。但這個表態,其或間接傳達出一個相當重要的政治訊號,那就是北京方面目前並無對台動武之意,也希望能夠繼續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這一層面的潛在意涵,台灣“國安”團隊或許也應從中加以深入解讀。
台灣疫情持續升溫,大陸國台辦日前再度表態,為了幫助台灣能夠戰勝疫情,能夠提供包含安排大陸疫苗、考慮向台灣派出疫情防控專家等幫助,並呼籲民進黨應以實際行動去除人為障礙,才能讓台灣民眾的健康與利益得到保障。
張百達表示,相關具體事宜,如果大陸能夠透過正式渠道,而不是一再透過記者會放話的方式,或許比較好。除了海基、海協兩會外,兩岸也有簽署醫療相關合作協議,這些都是既有可連繫的管道,也才能夠降低或避免外界認為對岸是否刻意藉著台灣疫情,在進行某種背後不可告人的政治操作。
他強調,此刻疫苗為什麼對台灣防疫布局特別重要?如以森林大火作為比喻,就能夠很形象地理解。疫情如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疫苗就是水,扮演消防水及防火巷的功能,是滅火及控制火勢蔓延的必要資源。老天爺下雨固然可以幫助自然界滅火,也可以解決民生缺水的問題,但對疫情這把人間火卻是毫無作用,關鍵還是需要疫苗。
他說,以台灣醫界的專業程度,並不需要大陸派防疫專家來進行協助或下指導棋,台灣其實自己就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民間輿論也提出很多建設性的建議。現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如何能夠盡快把這波疫情控制下來,相關防疫量能短缺部分能否盡快補足外,關鍵主要還是能否盡快取得安全、可靠而且數量足夠的疫苗,讓更多的民眾都能夠盡快普遍施打,提高接種率,建立起整體社會的群體免疫防護屏障,這才是治本之道,也才能避免即使這波疫情控制之後,又冒出另一波新的疫情。
他也說,至於疫苗部分,除了目前已經到貨的少數AZ疫苗,政府也已透過管道向相關藥廠及COVAX平台採購相當數量的疫苗,包括7月底預計完成二期實驗上市的兩支台產疫苗。
他提到,但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隨著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以及國際疫苗搶貨壓力仍大的情況下,台灣所訂購及自製的疫苗是否都能如期如質順利取得,這件事本身仍具有相當不確定性外,隨著當前台灣疫情出現新的發展與變化,我們是否還能夠不動如山地靜靜按照原定計劃那樣慢慢等,還是需要隨著新情勢的變化,調整乃至提出應變方案,優先盡可能爭取一切可以即時到手的合格疫苗,以最快速度建立起台灣社會面對疫情威脅的自我防衛能力,這也是包括CNN等國際媒體近日所提出的關切,這便需要由政府的“國安”團隊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審慎評估。
張百達表示,目前台灣雖仍維持第三級警戒,絕大多數民眾也都展現出高度自覺與自律的精神,採取近乎“自主性封城”的行動,以配合政府阻斷病毒傳播路徑與機會,這樣的素質表現確實值得高度稱許,也確實相當令人感動。但是,我們也必須從更高、更全面的角度關注到,這樣近乎封城行動的背後,對於原本日常經濟民生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已經有許多商家被迫關門停業、停班員工家庭收入減少,甚至可能維持不下去或面臨經濟困難的情況。
他進一步說明,當各界對台灣民眾採取自主封城讚譽有加的背後,其實是付出了很大的經濟社會成本;感人光環的背後,是承載著高昂現實的社會代價。而最新的情況是,目前三級警戒要延續到六月十四日,也就是端午前後。而屆時三級警戒是否能夠順利降級乃至解除警報,也還是要看接下來這段時間的表現。
張百達說,台灣目前的疫情,就像是一場正在發生的森林大火。三級警戒以及每日幾百個確診數,看來或許還在可控的範圍。問題是,只要這把火持續地燒,即使是慢慢燒,日復一日,燒久了便是一畝又一畝的珍貴林木消失。而每天化為灰燼的林木,就如同台灣每天為因應疫情防控所要付出的總體經社成本。其中,包括政府含醫療公衛體系在內為處理當前疫情所需消耗的各種資源,以及民間產經部門、家庭乃至個人為配合防疫採取降轉運行所連帶付出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他提到,這些損失,均遠比政府採購疫苗所要花的錢更為龐大,這便直接考驗政府對於防疫策略的擬定,以及對相關資源配至順序是否能夠符合台灣整體最佳利益的安排。再者,若疫情能夠很快控制下來,民眾應該都能共體時艱。但是,如果因為缺乏疫苗,以致群體免疫防護屏障未能及時建立,從而導致疫情不斷延燒,或是像某些國家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況,民間社會究竟能否繼續承受、願意承受多久,又是否會因此造成對政府執政能力的信任危機,這些也都是需要全盤考慮的。
張百達表示,儘管政府目前雖已採購相當數量的疫苗,手邊也已取得幾十萬劑的AZ疫苗,但如同滅火的原理,在掌握處理有關疫苗與疫情防控的關係上,政府或應努力避免出現“杯水車薪”或者“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決策災難情況。我們也許需要未雨綢繆,以最壞的情況想定為基礎,並提早做好相關的整備,才能真正有效避免疫情蔓延或下一次災情的爆發。
他說,任何訂單或計劃中的疫苗,乃至其他國家對於台灣取得疫苗的口頭支持,除非已經到手並展開施打,否則對於當下疫情防控以及推進建立群體免疫目標的貢獻度都是零,都只是彷彿遠在天邊的美麗彩虹。因為手上有沒有疫苗,這是極為現實的物質條件問題,而不是心理或情感層面的問題。
張百達表示,有關台灣是否應該考慮進口大陸的疫苗,由於政府及大多數民眾對於大陸自製的疫苗不太有信心,目前陸方也沒有提供台灣相關可靠的資料數據與樣品來進行評估檢測,這部分的可能性或許可先排除。
至於之前由前“行政院長”林全東洋公司與對岸上海復星集團代理的德國BNT疫苗部分,他認為,雖外界並不清楚當初洽購未成的原因,但目前的情況是,上海復星近日再度表達售台疫苗的意願,這其實也是其作為代理商本當承擔的商業義務。至於這支疫苗目前雖未在大陸境內施打,但除香港外,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均已認證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施打。若就整體效能而言,其與美製莫德納疫苗屬同一等級,也是目前國際上最好的疫苗之一。
他提及,如果政府有意以緊急採購的方式引進,讓民眾能夠盡快施打並建立起群體免疫的目標,在當前冷鏈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目前確實並不存在任何技術層面的困難,除了要比照AZ疫苗一樣由食藥署進行檢驗品管,以確保其品質與效期等條件外,也可透過之前接觸模式,或委請林全前院長再次出馬,由東洋公司續循此前民間商業模式(B2B)來處理,完全不需要政府的角色介入,是可以技巧性地避開或降低當前相關政治因素的紛擾,也不存在是否矮化的問題,就跟台灣進口對岸中藥材一樣,屬於民間正常交易的性質。但這一切,最終還是必須尊重台灣政府的決策,而不論決定為何,也都自然必須接受台灣民意的最終檢驗。
這樣會不會陷入所謂的大陸對台“認知作戰”或“統戰”嗎?他表示,這確實是有關方面可能會擔憂的問題。問題是,只靠賣給台灣疫苗就能“統戰”台灣民眾,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台灣民眾有這麼容易就被收買嗎?會因為這樣就認同大陸的治理模式嗎?有這種擔憂的人,是否對台灣民眾對於一些價值理念的堅持太沒有信心了。而北京當局,又真的這麼天真嗎?如果真有這麼天真,那花那麼多錢搞軍備又是為了什麼?
他提到,首先,台灣當然不能排除大陸方面代理售台疫苗這件事的背後,可能存在各種的政治目的,這也是政府本該有的警覺性。但是,即使如此,又是否真能如其所願達到其所想望的政治效果,這恐怕又是另一回事。這需要政府從客觀現實的角度冷靜、理性分析,避免被恐懼或情緒性因素影響決策的判斷,同時保持自身政策彈性反應的能力,巧妙應對,才不至於對稱性地陷入既有的對抗性思維或“政治陷阱”,乃至被對方真的給“認知作戰”了。
他也說,其次,以大陸當局的舉國之力,並不會太在乎上海復星集團手上的疫苗是否面臨過期報廢的問題;或必要時,開放大陸或上海地區自己施打便可消耗,或轉贈其“友邦”國家也可。反之,如果北京當局面對台灣這波疫情時,採取的是暗中施壓禁止上海復星對台出口相關疫苗,以藉此打擊民進黨政府,我們是不是要批評北京當局落井下石、見死不救、狼心狗肺呢?
他表示,況且,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中國即使強調對抗與競爭,但也很理性地保持雙方可能的合作空間,一切的政策取態,均以服務於美國現實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正如北京持續阻撓台灣爭取今年重返WHA,確實令國人深為反感與憤怒。但疫情最終防控策略就是需要疫苗,而如何窮盡一切管道盡快取得足夠數量的合格疫苗,讓台灣民眾能夠普及施打,盡快建立起社會群體免疫的保護屏障,以最快速度對疫情持續造成的損害進行控管,這或許才是政府應為民眾積極爭取的最大利益與理性決策。即便是面對對岸可能採取的“認知作戰”,也期待政府的“國安”團隊,能有孔明“草船借箭”的戰略智慧。
外界質疑台美關係非常好,美國可能先援助台灣疫苗嗎?張百達說,台灣政府於今年二月已向美方訂購505萬劑的莫德納疫苗,預計於六月初交貨,我們期待其能如期實現。但是,由於這505萬劑是採分批分期交貨,六月初台灣究竟能夠拿到多少,也還是要等飛機起飛並拿到貨後,才算真的踏實。
他也說,另一方面,隨著台灣疫情出現變化,美國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21日與“衛福部長”陳時中進行視訊對話時,表態“美國支持台灣取得疫苗”。對於這部分,除了台灣已向美國藥廠採購的莫德納疫苗外,是否包含美方目前準備向國際社會捐贈釋出的其他疫苗,目前外界並不清楚,“美方似乎也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承諾,像是什麼時候、什麼品項、數量多少都不確定,都仍然飄渺在雲上”。
他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美關係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後,雖仍維持良好密切的發展,但是面對當前全球疫情的挑戰,美國作為全球性強權,其所要照顧的國家或區域範圍很廣,並不是只有台灣而已。
他指出,美國許多的盟邦,特別像是印度這種在美國印太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國家,其目前國內疫情遠比台灣嚴重很多,這可能會影響到美方對台提供疫苗的排序與數量,所以這部分還是存在很大的變數。台灣當然希望美方能夠盡快提供台灣足夠的疫苗,幫助台灣盡快完成群體免疫的目標,但客觀現實上,可能不容“我方”過度樂觀,一切都還是要等實際取得實實在在的疫苗才能算數。而政府也應該要有自己的備案與來源,這或許才是亂世中最佳穩妥的生存之道。
有些地方縣市政府要求“中央”授權讓地方處理疫苗的問題,這可行性多高?張百達說,首先,是“中央政府”的立場。“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對此議題曾經一度鬆口,但是很快就調整回來了,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認為,這件事還是應由“中央”統籌負責為妥。目前的防疫工作,是全台一盤棋,同島一命,“中央”和地方要緊密合作。有關疫苗的籌獲,還是應由“中央”統籌指揮調度,才比較不會亂了套。
他也說,此外,從預算資源以及公平性來看,由於各縣市政府財政能力不一,“中央政府”也不能坐視出現地方政府因為自身財政能力或管道資源的差別,而使得某些縣市民眾有疫苗打,有些地方民眾卻沒有的不公平、不公義情況出現。若是出現這種情況,不僅不利於整體防疫佈局與相關資源的統籌調度,還將造成“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緊張與矛盾,這並不有利於台灣整體內部的團結。
他說,再者,許多民眾的戶籍地、居住地與工作縣市未必一致,尤其台北、新北兩市擁有許多外地人口在此長期工作或生活,這可從每次選舉前出現大批民眾返鄉投票的情況可見一班。舉例來說,如果台北市府自行取得疫苗,但對於戶籍不在台北的長期居住人口,或者戶籍高雄、居住桃園、工作雙北的民眾,你是讓他打還是不打?標準如何劃定?不打,就隨時可能成為下ㄧ次疫情的破口。
張百達表示,新冠疫情已不僅只是單純的有關疫情如何防控與病患如何分流收治的醫療層面問題,其對全球各國的產經活動、社會運行、民生保障乃至政治穩定的影響,衝擊很大,已上升至“國家安全”的層級。而解決問題的首要核心關鍵,便在於如何盡快取得足量疫苗讓“國人”普遍接種,建立起群體免疫的安全屏障,才能根本有效降地病毒的傳染與威脅,儘早恢復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他認為,這需由“中央”出面,肩負起及早籌獲足夠疫苗讓民眾都能施打的政治任務,而不是讓地方政府放牛吃草、自尋生路,這樣才能盡可能確保每一位民眾都能接種疫苗,不會因為職業、年齡、區域、經濟條件等差異而遭到排擠或歧視;或因疫苗的短缺,而出現像鐵達尼號那樣連上救生艇,也就是打疫苗都還要按照某種階序等級排隊的不堪情況,這才是真正的有政府、會做事、能做事、負責任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