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農業現代化成為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短板,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協調發展還不充分。當前,農業現代化仍然是中國“新四化”同步發展中的一個短板,無論是農業的機械化、科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水平,還是農業的產業化、綠色化、信息化水平都亟待提升。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與總體工業化水平是不協調的,農業供給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等問題,都有待通過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來解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部署至關重要。一方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既需要以工業化發展和現代化技術為條件,也需要以城鎮化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為依托。另一方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將充分釋放農業勞動力,進一步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未來,應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推進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文章指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發展和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作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和路徑,必然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前面所述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須把握三方面的政策著力點。
一是堅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建設創新驅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實現現代化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無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還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都是以科技創新為根本驅動力的。當今時代的科技創新,必須牢牢把握信息化這一大方向,信息化是現代化的典型技術特征。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早期機械時代、蒸汽機與鐵路時代、電力和鋼鐵時代、石油和汽車時代、信息與通信時代。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計算機芯片處理技術、數據存儲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分析計算技術獲得巨大突破,以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和大數據為主要標誌的信息技術、信息產品和信息獲取處理方法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信息技術逐步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推動了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製造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形成了新產業革命複雜的技術系統。“十四五”時期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拓展期,這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新四化”水平已經具備相當的基礎,又迎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通過創新驅動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二是把握融合創新發展大趨勢,以融合創新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建設各個要素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和實現,體現了我們對現代化進程系統性特征的認識和把握。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實現,是各類要素、各個產業、各個區域有機協調運行的結果。當今世界產業發展呈現出融合創新發展的大趨勢,既表現在三次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也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技術與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製造業信息化、製造業服務化等產業融合趨勢方興未艾,三次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成為效率的核心源泉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在融合創新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進一步壯大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把握和推進這種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是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制約中國融合創新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競爭前技術的共性技術供給不足、複合型人才缺乏。為此,要重視和加大對通用和共性技術的創新支持,重視對通用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持續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打通國內經濟循環的體制機制“堵點”,為實現“新四化”同步和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這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准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現代財稅金融體系為支撐,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沒有高度的市場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現代化。因此,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要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