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外貿外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各地做得怎麼樣?連日來,國務院14個督查組深入一線實地督查,全國很多地方進出口總值都實現了增長,尤其是外資增長好於預期。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9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連續6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投資就是投票。對投資者來說,每一筆錢都來之不易,每一筆資金投到哪裡,頗為“燒腦”。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大多數國家投資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吸收外資為何能“風景獨好”?各國投資者為什麼敢於把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銀“砸”向中國?
投資,為了“賺錢”。今年以來,很多西方企業在華投資和銷售逆勢上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國內損失,使中國成為全球眾多公司的“避風港”。不少西方企業感嘆,是中國市場和中國投資彌補了他們的損失。中國使用外資持續創新高,是外資對中國實力和發展機遇投下的信任票。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他們認為,龐大的內需市場、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固、科技創新所帶來的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數字經濟、區域協調及城鎮化、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市場主體,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中國這個超級“世界工廠”在那兒,中國這個超級“世界市場”在那兒,誰不願意把資金投向這樣的“藍海”?
投資,關鍵在人。對投資者來說,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安全。今年以來,一場疫情突然來襲,給世界各地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面對疫情之“危”,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暫的經濟代價。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樣的代價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渣打銀行首席執行官溫拓思表示,中國應對疫情的措施猶如“神奇配方”,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以驚人速度恢復增長。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住疫情,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怎能不成為各國投資者的“安全目的地”?
更為重要的,中國使用外資持續創新高,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當今世界,供應鏈深度融合,產業鏈環環相扣。疫情突如其來,給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中國穩住了外資,外商對中國投資持續增長,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的繁榮穩定。10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發2020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主席優素福•貝尼安訪談。優素福認為,“在單邊主義抬頭的當下,推動自由貿易和投資將有助於全球更好地應對疫情,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使用外資持續創新高,展現了中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的充足底氣,亦顯中國發展能夠更好惠及世界的必然邏輯。中國以更便利的市場准入、更短的負面清單、更透明的市場規則、更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將世界上最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緊密連接,為自身也為世界各國投資者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在這個特殊之年,各國投資者敢向中國“砸錢”,是對中國人民、中國實力、中國市場、中國環境和中國機遇的新期待。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一定能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為各國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合作機遇,讓更多地方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中國紅利。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孫秀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