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在湖北武漢黃鶴樓景區觀看演出(10月1日攝) |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一個月前,一場抗擊新冠肺炎表彰大會官宣了中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一個月後,國慶與中秋兩大節日合體,抗疫戰果的成色承受了數億人次規模的聚集與流動的考驗。
法國《歐洲時報》10月9日載文《防疫與經濟:中國長假期的兩本賬》,文章說,據中國文旅部消息,10月1日至7日,也就是此次假期的前七天,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18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543.3億元人民幣。
這個八天假期被看作中國政策重點從疫情防控轉向經濟恢複後首個全國性長假,超過歐盟人口的人員流動體量對防疫來說可謂“高壓測試”,對市場來說卻是“久旱逢甘霖”。經濟與防疫之間如何平衡,是當前許多經濟體都面臨的巨大難題。假日落幕之際,將這兩本賬擺上桌面,中國的表現可圈可點。
假期一開始就出現旅游“報複性反彈”,多少令外界驚訝,但卻并不意外。
首先,疫情防控的表現有目共睹,假期來臨前中國已連續44天無新增本土確診和疑似病例報告。其次,超長假期為壓抑了大半年的出行需求提供了集中釋放的出口,被疫情“熔斷”的出境游需求也全部轉向境內。
再則,更重要的是,從政府到市場,強力補貼與促銷,進一步放大了出行和消費需求。天時地利人和,與“五一”假期中國累計發送旅客1.21億人次相比,這個數字在此次假期的第二天即被打破。
長假一直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健康狀況的窗口,在疫情背景下,今年的假日經濟數據更多了中國經濟複蘇的指標意義。作為經濟領域中最早受衝擊、最晚重啓的板塊,擁有衆多上下游產業的旅游業複蘇為經濟走勢向好釋放出明確信號。根據中國文旅部的數據,假期前七天,全國接待國內游客同比恢複79.0%,國內旅游收入同比恢複69.9%。雖未至歷史最好水平,卻勢頭強勁。這恐怕是這次假日經濟繁榮帶給市場的最大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