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輝。(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大華網路報今日專欄說,擔任“總統”十二年的李登輝日前去世,評價卻極為兩極,有人盛贊他是“民主先生”,有人痛罵他是“黑金教父”;將他拱上大位的國民黨對他語多保留,受他扶植利用的民進黨則對他推崇備至;他“讓台灣成為台灣人的台灣”的夢想,在民進黨執政下,似乎越來越有可能實現,卻也讓兩岸局勢越來越嚴峻。他究竟是怎樣的人?自然值得深入探討。
李登輝被蔣經國不次拔擢,是因為蔣經國認為李登輝“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是優秀的科學人才,而且“少時即痛心邦國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識”;更重要的是,李登輝在省主席任內強烈反對“台獨”,主張國家統一,所以蔣經國刻意培植。但這並不意味李登輝是蔣經國矚意的接班人,這一點連李登輝自己都不否認。從這個角度看,李登輝的崛起其實只是因緣際會。
不過,李登輝執政十二年,縱橫政壇,翻雲覆雨,掌握國民黨而又裂解國民黨、壓制民進黨而又利用民進黨;他在真正掌握大權之前,經常讚揚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後來又貶抑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一面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追求國家統一,一面又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終其一生,不斷以現在否定過去,還以“我不是我的我”自詡。毫無疑問,在四任民選“總統”之中,李登輝是最反覆、最霸道,但也是最有手腕、最有謀略的一個。
崇拜李登輝的人認為,李登輝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加速民主化,推動寧靜革命。在他的手中,廢除萬年“國會”、推動六次“修憲”、實施北高市長、省長以及“總統”直選等等。
平心而論,充實"中央"民意機關功能,本來就是蔣經國的既定政策,但沒有李登輝的堅持,速度絕對不會那麼快,幅度也不會那麼大,這當然是李登輝的貢獻。至於“修憲”調整憲政體制,當然與“憲法”本文設計的體制已不合現狀有關,“修憲”後的增修條文固然有與時俱進之效,但形式的改變、架構的調整、職權的更動,是不是真的提升民主品質?恐怕就大有疑問。儘管如此,大幅進行政治改革及民主化運動,而沒有發生流血衝突及社會動盪,被國際間稱之為寧靜革命,李登輝確實也功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