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格局變遷
文章表示,2009年,曾發表一篇《深圳經濟格局正發生重要變遷》的文章。文中分析說,“剛經歷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又近逢特區建立30周年的深圳,經濟發展格局已經或正在發生明顯的和潛在的變化。其端倪之間,趨勢畢現”。
它們包括:“一、深圳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過半,超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總和,‘後工業化社會’初見端倪。二、在深圳經濟增長格局中,外源、外需支撐因素出現趨勢性弱化,工業出口所占權重不斷降低,且不可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三、深圳產業向內地與周邊地區擴散、遷移加速。四、深圳已進入資本輸出與產品輸出並舉,資本輸出漸為主導的時期。五、深圳人口、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緊約束’局面日益凸顯。六、深圳經濟明顯減速,與內地城市原先存在的一般領先差距已經縮小乃至消失,新的行業優勢有待形成。七、一批深圳本土企業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以優秀業績與品牌形象,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八、政府投資向基礎設施和公益民生領域大力傾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與公共資源日益增多,公共服務型財政和相應的政府架構初見雛形。九、深港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深莞惠’城市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協作與融合進入新階段。”
縱觀當下,當年描述的現象趨勢仍然存在,僅局部變化不一,或隨時代背景變遷有了更多延伸。
微觀產城融合現象,則可看到“樓宇經濟”效應凸顯,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載體,乃至本身就是產業“孵化器”;一座不太起眼的樓宇“藏龍臥虎”,可能是跨國公司的總部,又可能是研發、“綠色”生產、現代服務與消費的“綜合體”。
變化還體現在,在城市“舊改”中,產業更多並非“驅離”而是轉型,不少廠房改造為“創意、創客、創業”空間;“城中村”不再是大拆大建,主要通過整治改造而宜居宜業;規劃設計不再各行其是,而是通過“站城合一”、“園城合一”、文教資源“整體嵌入”,以及“人車分流”“空中連廊”等局部工程,使產城融合效應得以實現和放大。
深圳“再出發”
文章指出,深圳在新時代已被賦予更多使命和期許,其將“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大灣區建設、中美貿易摩擦及香港穩定等因素,無不關乎深圳未來。而深圳應對挑戰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改革創新,並具體落實於未來“後工業化”和“新城市化”結合的路徑上。
令人欣慰的是,作為“產、城”繼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深圳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為目的的自主創新模式和創新生態已經走向成熟。隨著國家級、國際化高端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基礎科學研究團隊,以及新建高校等創新載體的加速聚集,隨著深圳灣生態科技產業園、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等區域創新平台的相繼規劃建設,加上更多城市“綠色”發展和人才安居措施的推出,深圳的產城融合式發展又將展現新的亮點。
深圳發展已舉世矚目,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其新一輪“再出發”更令國人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