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民為國基,穀為民命。”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中國農業告別了又一個豐收之年,迎來了又一個奮進之年。這個時刻,中國農業被巨大的歷史性成就所縈繞——糧食產能站穩新台階,農業現代化水平取得新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站上新起點,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農村民生實現新改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開局之年,中國農業的底色格外絢麗。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高雲才評論文章表示,鄉村振興,如此迫切。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表現在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鄉村振興,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產業興旺是重點,需要千方百計凝聚起產業興旺新動能。
深化農村改革,為產業振興提供制度保障。
文章指出,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依然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黨中央決定,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是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重大舉措,順應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了億萬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期待,給農民吃下了長效“定心丸”。在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理順“三權”關係。按照農村改革擴面、集成、提速的方針,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為鄉村產業振興創造有利條件。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產業振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文章認為,一方面,任何時候不要忽視小農生產。小農生產在傳承農耕文明、穩定農業生產、解決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村社會和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扶持小農戶拓展增收空間,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另一方面,適度規模經營不要刮風,更不要“一刀切”。要處理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生產的關係,經營規模宜大則大、宜小則小。
推動質量效益雙提升,為產業振興轉換增長動能。
文章分析,鞏固、增強、提升、暢通,飯碗牢牢端在手中,換一種端法,端得更穩當、更牢靠。關鍵是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要守住耕地紅線,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把農田水利搞上去,把現代農業、農業機械等技術裝備提上來,把糧食生產功能區規劃好建設好,真正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到實處。
質量效益提升,換一種思路,視野開闊,疾步穩行。農產品生產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產得出、產得優、賣得出、賣得好。效益優先,就是善於發現農產品價值、鄉村價值,並通過機制和平台建設,推進價值實現。扭轉只有生產農產品才是產業的舊思路,拓寬視野去發現。如今,鄉村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鄉村旅遊作為服務業同樣是產業,同樣能創造價值、實現價值。
國情、民情、農情,情系鄉村振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鄉村振興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的發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