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站官兵為駐訓直升機加注油料。 |
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電/南國初冬,碧海藍天間,數架多型戰機在某機場陸續著陸。機場塔台內,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場站副站長孫鋒精准發出一系列保障指令。
官兵聞令而動,迅速奔向戰機,檢查、充氧、充氮、加油……很快,戰機再次騰空而起。
“如今,我們保障任務量大幅增加。”該場站站長李偉告訴記者,以前駐地自然環境惡劣,加上硬件條件差、經常斷水斷電等實際困難,制約了場站飛行保障能力提升。
隨著部隊調整改革深入推進,該場站從保障自己的“留守場站”,轉型為能夠擔負多種保障任務的重要“任務場站”,被上級評為一級優質場站。
保障能力快速提升的背後,是該場站官兵近年來不懈的探索與實踐。
李偉至今還記得,剛任站長時,場站面臨缺保障骨幹、缺保障經驗、硬件設施年久失修等棘手問題。由於缺少任務牽引,有的官兵甚至滋生了“守攤子”思想。
壓力,前所未有;轉型,迫在眉睫。為此,他與時任場站政委徐卓帶領黨委班子成員,跑遍基層單位,問計基層官兵。
“困難千頭萬緒,凝神聚力第一步。”場站黨委研究決定,從思想教育入手,大力開展專題教育、雙爭評比和典型培樹工作,增強官兵事業心責任感;狠抓部隊作風養成,錘煉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膽氣。他們還制訂《正規化管理細則》等制度,完善競爭激勵機制,樹立以實幹實績選人用人鮮明導向;嚴肅處理少數“懶散慢嬌”人員,組織官兵對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大整治,部隊風氣得以快速扭轉。
在統一官兵思想、大力改善硬件條件的同時,該場站聚力狠抓作戰保障能力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