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安擺出現實例證:2019年,我國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約10億畝次,防治面積達16億畝次,其中化學防治面積約占2/3,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約占1/3,這充分說明採用農藥防治仍然是主要的措施。
“人病了要用藥治療,同樣,莊稼有病蟲了,也需要使用農藥防蟲治病。”宋寶安生動總結道,我們的農業豐收離不開農藥,否則就會遭受病蟲災害,會減產減收,會餓肚子。
很多人一談起化肥農藥就恐慌,認為是“吃化肥農藥長大的”。對此,該如何看待?
“現在化肥施用帶來了一些問題,導致一些負面影響被過分放大。”張福鎖表示,要消除對化肥的誤解,其實很簡單。“就像不合理飲食、營養過剩帶來的‘三高’等一系列健康問題一樣,其實是食物攝入方式的問題,而非食物本身的問題。”
因此,在張福鎖看來,和飲食一樣,化肥施用過量、養分搭配不合理、施用方式粗放等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但需要理性對待。
面對“用了化肥瓜不香了、果不甜了”的質疑,張福鎖解釋說,施用化肥以來農產品品質整體是大幅提高的,少數問題是化肥施用不合理的結果。“部分果農盲目追求大果和超高產,大量投入氮肥,忽視其他元素配合,導致果實太大、水分太多,而可溶性固形物、糖度反而跟不上,降低了風味。”
此外,有些人將土壤板結、污染的原因簡單歸結為化肥的作用。對此,張福鎖直言,這並非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主要是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耕作造成的。合理使用化肥,尤其是與有機肥配施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對於人們談“藥”色變,在宋寶安看來,很大程度上是受過去使用一些高毒農藥引發的安全性事件的影響。“以前曾報道過的毒生姜、毒韭菜、毒豇豆等事件,這些留給公眾的記憶傷痕是人們對農藥認知偏見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