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市民在武漢保成路夜市消費休閑。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過去幾周,內地媒體都對“雙循環”新戰略激動不已。這與建立在出口加工基礎上、塑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的“國際大循環”以及毛澤東時代的“國內循環”形成對比。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8日發表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集團執行董事戴維•多德韋爾的文章稱,簡而言之,中國已決定通過減輕對全球市場的依賴、更加重視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以及盡快增強技術自力更生能力來應對當前的這場“完美風暴”。
讓我們稱之為不得已之舉。這是面對不斷加劇的國際保護主義、美國步步緊逼的對華技術戰爭以及新冠大流行的衰退效應,中國作出的一種緊急和必要的反應。
在中國,隨著更多的生產階段轉移至國內,以及更加關注發展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值階段,預計供應鏈將縮短。迄今為止,高附加值階段一直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高科技領軍企業所占有。
我們可將其稱之為不情願的中國版“脫鈎”,因為它與美國以及歐洲為遏制來自中國的挑戰所做出的努力如出一轍。預計中國的國際貿易將更多地聚焦於“一帶一路”沿綫的發展中經濟體,全球經濟將一分為三。這是一項著眼於長期的戰略。
事實上,中國自力更生的傾向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就連鄧小平40年前作出開放經濟的承諾,也是建立在謹慎而務實地承認繼續實行自給自足政策只會使長期遭受苦難的中國人一直陷於永久貧困這一基礎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