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景松 |
|
王平 |
劉景松:“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影響顯著而深遠
剛才聽到各位專家的發言很受啟發,我簡單講講我的看法。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隨即成立並開始運作。20年來,澳門各項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開創性事業, “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澳門模式”由此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與讚賞。20年發展經驗證明,“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極其成功,所起的示範價值與現實影響顯著而深遠。用“精彩紛呈”四個字來概括澳門經驗與表現,亦不為過。
我想從四個方面對澳門回歸2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做一個總結。
首先,“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動澳門進步。作為國家對港澳特區實行的特殊國策,澳門的順利回歸以及回歸後繁榮與穩定發展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前瞻性、科學性、正確性和有效性。就屬性而言,“一國兩制”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一國兩制”的構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創新精神。“一國兩制”理論涵蓋面廣、包容量大,體現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思維。 “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創造了澳門同胞當家做主、發揮聰明才智,踐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政治環境。20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已經實現了從“回歸模式”到“實踐發展模式”的跨越,20年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尤以經濟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的表現令人側目。
其次,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回歸以來,經過數年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澳門整體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特別是2002年以來,在旅遊博彩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經濟形成超高速增長態勢。回歸後第一個十年(1999—2009)至2008年, 澳門本地生產總值,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居亞洲第二,位列世界前茅。
在經歷持續十多年(2000—2013)的高速增長之後,澳門經濟在2014年下半年出現轉折,由於博彩收入下跌,導致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出現特區成立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過去10多年來以博彩業為主導產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進入了調整期。因此,如何深化區域合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澳門繼續保持繁榮穩定的戰略抉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為了澳門第二個十年(2009—2019)的重要命題和發展共識。近10多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區政府致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進旅遊產業、會展文創、中醫藥產業、特色金融等新產業的建設,並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每年來澳旅客人數超過3000多萬人次,非博彩產業收入呈逐年增加之勢。回歸20年,澳門經濟總體表現強勁耀眼。數據顯示,2017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人均收入這兩項指數均位居世界前列。特區政府財政儲備超過5000億澳門元,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抗風性和適度多元提供較好的保障。
第三,高等教育與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發展,迎來了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新紀元。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辦學方向正確、發展機遇良多。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優化師資結構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舉措,突出了辦學特色、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從而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穩健發展。這其中,“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起著相當明顯的作用。一方面,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澳門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上具有較大優勢,澳門高校獲准在內地招生,有相對充裕的生源保障。澳門高校與內地高校的交流合作便利,無論是澳門或國家、省級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均對推進交流合作給予支持。另一方面,在兩種制度下,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歷和學位承認等政策,這就意味著澳門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經費撥款、學科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相對獨立,可以依據澳門自身和國際化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在自主性和靈活性方面優勢明顯。
回歸以來的澳門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公立、私營多樣化的辦學格局。澳門高等教育必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內涵:辦學理念多元、辦學主體多樣、教育中的三文四語、四種學制體系並存、國際交流與合作頻繁等等。擁有上述積澱特色的澳門各高校,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方面頗具優勢。在各種全球權威排行榜中,澳門高校屢屢上榜。創建於2000年的澳門科技大學,已連續七年位列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軟科)發佈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百強大學,連續四年(2015—2018年)躋身前五十強,一躍成為海峽兩岸暨港澳最年輕的五十強大學。
回歸以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進步明顯。無論是科研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都已取得迅速發展。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兩所主要高校澳大和澳科大自2010年以來陸續設立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即中醫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平,服務於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文創產業和基地建設前景廣闊。2002年賭權開放之後,博彩業一業獨大,長達10多年以博彩業為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固然可喜,但也帶來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化的隱患和風險,產業結構勢必要調整。發展文化產業是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實現經濟結構適度多元發展的有效路徑,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可持續多元發展的重要選擇。
近年來,特區政府充分意識到發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連續八年的《特區政府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對於文創事業的發展都有著墨。2010年,正式成立 “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掛靠文化局)”和“文化產業委員會”等專門機構。2013年再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又於2014年頒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明確提出澳門文化產業的定位規劃與發展模式。得益於政府的推動和民間業界的努力,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數量逐年遞增,大型會議展覽和文體相關賽事活動日趨活躍,文創氛圍越加濃厚,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的定位。當前,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一帶一路”重在經濟合作,同時也可視為中華文化文明的對外弘揚傳播。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融匯節點和交流中心,澳門應發揮自身獨特作用,為中華文化的輸出搭橋牽線奉獻力量。
就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與所具備的實際影響力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文化,發揮實際功效、推動澳門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的也始終是本地華人和華僑華眷團體。由於數百年來或隱或顯、程度不均地存在著外來文化,澳門整體文化格局顯得豐富而多元。這些內蘊特色與優勢,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無論從城市精神氣質還是文化內蘊底色抑或中西交通和區位優勢乃至國際影響和制度優勢等方面考察,澳門都是最具資格也最適合肩起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
2016年,澳門特區正式頒佈實施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兼顧了澳門短、中長期發展需要,把落實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融入區域合作等內容單列成章。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灣區合作框架協議”形成有機結合,有望培育出國際合作新優勢,勢必進一步發揮澳門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使澳門在對外開放特別是在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回歸20年來,澳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眾安居樂業,譜寫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篇章。今天,澳門民主政制有序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逐步落實,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20年發展經驗證明,“一國兩制”制度是正確的、成功的。“一國兩制”為澳門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優勢和保障。融入祖國發展大勢,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扎實推動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是特區政府與民間的共識。
未來,寄望新一屆政府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善用公帑,強化官員問責制度。要把民生工作如住房問題等作為施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善用8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優先規劃興建居民住房,徹底解決高房價問題,幫助民眾早日實現安居夢想。
要繼續加強青少年國情教育和愛國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培養更多愛國愛澳的專業人才,把新一輪“一國兩制”實踐不斷推向更高實效、更高水平。
王平:香港可以仿效甚至移植澳門司法的成功經驗
1999年我直接來澳門參與了澳門回歸的報導,頗感榮幸。澳門回歸20年,從一個亂象頗多的城市,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這個巨大的變化令人贊嘆。
“一國兩制”前無古人,沒有現成的榜樣可以仿效,香港和澳門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澳門回歸前後,應該說學習、模仿香港多一些,但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澳門回歸以來,已經根據基本法23條制定了《維護國家安全法》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且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從目前的實踐成就看,澳門的“一國兩制”實踐更為成功,澳門民眾的幸福感明顯更高。
香港、澳門都是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有著一定的同質性。從相互學習的角度說,澳門司法的成功之處,包括法制建設與法治水平,香港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也可以借鑒、仿效、甚至移植,這比直接納入、適用內地相關法規,更能夠保障“一國兩制”的特質。
感謝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精心組織此次思想者論壇,與會者分別來自不同領域,發言涉及經濟、法治、科技、博彩、旅遊、金融、文化、醫療、民生、文創等諸多方面,對澳門回歸20年給予了全面的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