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安斌(中評社圖片) |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傳播呈現出了三個趨勢:一是社交媒體新冷戰,中國在此次抗疫期間經歷了6次大的輿情,包括“吹哨人”李文亮、“發哨人”艾芬以及方方日記等,均表現出國內輿情國際化、國際輿情國內化的鮮明特征。二是國家戰略傳播,體現為基於媒體和信息領域的“多維打擊”和“戰略聯動”,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俄羅斯於2016年建立起的強大的國家戰略傳播體系。三是AI計算宣傳的興起,即借助社交媒體平台快速滲透目標國家輿論空間,典型的如“黑命貴”運動(BLM,Black Lives Matter)的不斷升級。
在這種大背景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需求更為迫切。史安斌強調,全球傳播經歷了帝國傳播、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三個發展階段。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的帝國傳播是以英國為主導的英式全球化(Anglobalization),是依賴有形實體的對外宣傳。二戰後至今的“後帝國”時代則是以“文化和價值觀霸權”為核心的國際傳播,是要“把全世界變成美國”的“美式全球化”(Americanization),史安斌將其稱之為“化全球”,並指出世界各國長期以來對“英式全球化”和“美國全球化”保持警惕甚至懷有質疑、批判的態度。而當今21世紀中國所領導的“新全球化”並非“化全球”,而是“全球通”;並非要將全世界變成中國,而是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以“賦權”為核心理念的全球傳播。
史安斌表示,中國要致力於打造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故事2.0。所謂中國故事1.0,是以西方為參照,重點講述當代中國如何在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下重新崛起、超英趕美的故事;而中國故事2.0,則要跳脫出傳統外宣思維定勢,以“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載體,側重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史安斌認為,中國尚未在全球傳播方面作出典範,以《戰狼2》電影為例,他指出《戰狼2》只能停留在國際傳播階段,而無法實現全球傳播,是因為中國更需要向世界傳播的是“懷柔遠人”而非“雖遠必誅”。中國需要探索一種全球化視野,創造更多屬於中國的符號資本,如傅瑩大使、李子柒等,進而向世界提供觀念政治。史安斌對比了華為和TikTok的海外宣傳方式,表示他看好TikTok在全球傳播上的潛力,其“淡色中國”和“賦權”理念是更符合全球傳播的思維方式。史安斌還指出,CGTN的“全球疫情會診室”也是很好的全球傳播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