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連雲港一港口中停滿待出口的汽車 |
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中國官方7月15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數據,其中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6.3%。統計機構的發言人以“一個來之不易的速度”形容這一宏觀經濟表現,給出的緣由是:去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世界貿易擴張都有所放緩,中國國內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法國《歐洲時報》7月16日載文《中國經濟“增質”效果逐漸顯現》,文章說,中國GDP增速的放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2018年GDP增速逐季下滑,四季度6.4%的增速創下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而全年6.6%的增速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進入2019年,一季度增速尚與去年四季度持平,同為6.4%,到了二季就下滑至6.2%。僅從數字來看,這種下行確實令人擔憂,更讓習慣了、看慣了中國經濟動輒8%左右乃至雙位數增長的群體有些悲觀,但如果從經濟增長的具體構成來看,中國經濟正展現出越來越多轉型、調整周期的積極因素。
以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為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4.9%,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了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3%,高於第二產業23.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上半年的消費“成績單”亮眼,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此外,投資結構也進一步優化,社會領域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都保持在10%以上的較好水平。由是觀之,在增速放緩明顯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質”效果正逐漸顯現,而這也成為中國經濟對抗下行壓力的信心之源。
倘若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對中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至少來自三個基礎:一是經濟數十年增長積累的基本盤,足以抵禦各種短期波動;二是不斷釋出的改革紅利、開放舉措,夯實著中國市場的活力與潛力;三是經過多年摸索和實踐形成的宏觀調控體系,為經濟發展保有較大的政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