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hk   2021-02-20 00:19:37
  中評社╱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作者: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北京),劉佳雁研究員執筆

  2020年11月24日至25日,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與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協辦。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鑒於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以綫上和綫下相結合的“雲會議”形式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在高雄設分會場。論壇繼續得到了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的大力協助和支持。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中心執行主席王欽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中共中央台辦原主任張志軍,原文化部部長蔡武等各界知名嘉賓出席了北京主會場開幕式。應邀出席北京主會場的學者100人,台北、高雄與會者共50人。台北學者包括劉兆玄、馮明珠、楊渡、劉君祖等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高雄分會場出席者包括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副院長史育女等。論壇收到論文60餘篇。

  在為期一天半的論壇研討中,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就“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傳承”、“文創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及“兩岸藝術交流”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並就疫情下的兩岸關係發表了真知灼見。研討在世界百年大變局尤其是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兩岸同胞如何發揮中華文化的基礎性紐帶作用,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促進心靈契合。現將與會領導及學者專家的主要觀點按議題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一、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阻斷不了兩岸中華文化血脈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潤物無聲,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華文化在台灣枝繁葉茂,已深深融入台灣同胞的血脈之中,深深植根於台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化為台灣同胞的精神品格和基因。兩岸關係發展雖歷經波折,但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沒有動搖,兩岸文化交流向前發展的勢頭不可逆轉。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嚴峻複雜。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台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肆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活動,為其謀“獨”拒統製造社會基礎和文化氛圍,企圖毒化島內文化環境,通過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結和中華文化精神血脈,磨滅台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對這種數典忘祖、背離民族復興歷史大勢、違背兩岸同胞共同願望的惡劣行徑,兩岸同胞要高度警惕,采取有力行動予以譴責和抵制。

  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代表黃志賢會長致辭時表示,本屆論壇在克服了疫情影響下的重重困難和台灣當局干擾阻撓而成功舉辦,充分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韌性和魅力。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和極少數“台獨”勢力處心積慮地在歷史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推行“文化台獨”,企圖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結,磨滅台灣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這種違背歷史和現實的錯誤歷史觀和文化觀將給台灣青少年帶來錯誤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必將帶來兩岸社會更為激烈的對立對抗,必將給台灣同胞和兩岸關係帶來災難和痛苦,也必將遭到歷史的唾棄。兩岸中國人擁有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邱水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關鍵節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進程正面臨一些阻礙和干擾,但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兩岸關係越是波折、越是瀕臨險境,就越要發揮中華文化作為連接兩岸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推動兩岸在危機中尋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使兩岸關係沿著順應歷史潮流和時代大勢的方向前進。

  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表示,在疫情之下中華文化論壇還能够順利舉辦,代表著兩岸更加鞏固“兩岸一家親”,而中華文化根基越加穩定,華人社會就會更加受到全世界認同,雖不能見面擁抱,但透過視訊,仍感到兩岸同胞血濃於水。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組委會負責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說,本屆論壇能够成功舉辦,克服了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給兩岸交流設置了一些障礙,以反滲透法等手段打壓正常的兩岸學術交流。本屆論壇克服了民進黨當局設置的這些障礙,台灣嘉賓用視頻連綫等形式參與其中。“台灣學者能够參與本次論壇,說明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兩岸文化交流抱有信心,對中華文化非常有自信。李義虎表示,本屆論壇是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政策重要論述的一次大型的研討活動,既是一個重要的學術活動,也是一場文化盛宴。與會的學者無論在大會演講的部分,還是在各分組的討論中,都對主題和分議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

  二、中華文化獨特價值和優勢為全球治理提供精神養分

  台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通過視頻致辭,指出進入21世紀,台灣民主政治開始呈現一些混亂,甚至有些衰退的現象。建構西方現代治理的一些重要基礎,比如資本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現實主義,正一步一步地出現了一些缺失,世界即將進入一個冗長的崩解和重組的過程。因而,他以“王道永續指標”調查數據來說明中華文化貢獻全球治理的獨特價值,指出王道永續指標(Wang Dao Sustainability Index,WDSI)從中華王道文化的五個核心元素: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及同理心,交叉組合產生“全球倫理”“包容發展”“環境均衡”三大領域,發展出11個面向、64個指標,以衡量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程度。他認為王道思想的現代化必須面對三個攸關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即國際的競合,國內人與人、群與群的關係,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以王道思想來看可持續發展,其內涵應包括“王道的國際關係”、“王道的國家發展”及“王道的自然生態”。2020年,中國大陸WDSI排名第38名,較2018年進步2名,尤其在“全球倫理”領域,進步至全球第5名。美國今年排名第40名,較2018年退步5名。這是令人吃驚的結果,充分表示中華文化在現代人類發展的需求中仍然展現了極其優越的適用價值。我們堅信中華文化的復興與現代化,將會對全球治理提供更大的貢獻。“王道的國際關係”、“王道的國家發展”及“王道的自然生態”,是新世紀人類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指標,也是為中華文化貢獻於新世紀的全球治理,邁出了一小步。

  “中華文化總會”原秘書長楊渡在視頻演講中表示,在疫情下特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對這個世界的作用。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仁道”,它是兩個人,是仁慈,是仁愛,是悲憫,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互相友愛。而歐美的人道主義,講究的是個人主義,是以一個人為主體的權利義務關係。在疫情期間更能體現出中華文化中“仁”的重要性和儒家精神的可貴。這個世界不會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強獨霸,如果世界的其它地方還在為疫情所苦,這世界就不會好起來。所以儒家講“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唯有互助扶持,我們才能走出疫情。政治是一時的,世局的變幻也往往隨著人事而改變,但文化卻是綿遠流長的,靠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積纍,才能看到成果的志業。但願疫情過去之後,兩岸的文化人還可以一起留下一盞文化的燈,傳給後人照路。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指出,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大陸方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決心,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在此基礎上,我們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在此過程中,大陸地區始終心繫台灣同胞的健康福祉,疫情發生後及時向台灣地區通報疫情信息,迅速啓動包機方案組織因故滯留湖北的台胞返台,並在後續的抗疫工作中予以持續幫助支持。而大陸地區台胞也紛紛踴躍捐款捐物,與大陸同胞攜手同心,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故事。在這偉大抗疫奇跡背後,中華文化崇尚的天下為公、克己奉公,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美德得到了集中體現、生動詮釋,向世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質禀賦和文化基因,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表示,疫情發生後,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但是全球化本身的進程並沒有停止。特別是亞洲地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簽署、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都傳遞了比較強烈的積極信號。亞洲在全球化建設當中又走在了前面,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在新一輪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的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這種文化影響力並不是像當年的康熙王朝一樣,僅僅停留在割據社會中自我陶醉,而實際上是一種開放性展現。中國對全球化的認識實際上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歷來講究福禍相依、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這是中華文化的優勢。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到,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習總書記的講話某種意義上是新的全球化進程的時代性宣言,它不僅涉及到經濟方面,也涉及深層次的文化,表明了中國政府在全球化問題上的嚴肅態度,正反兩方面都看到了,既看到世界經濟所出現的發展不平衡、不均衡,也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給出了總結和指導。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表示,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與根本特徵。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回顧歷史,支撑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

  他進一步認為,和平思想已深深地積澱在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在中國人的哲學中,和平是個人心境的內在修為,也是一種關注黎民蒼生的外在超越。這種“根於天性”、出於“修為”、成於“超越”的和平追求,就是習總書記說的中國的“行動基因”,也就是文化基因。“禮之用,和為貴。”中華民族自秦漢時期實現大一統之後,“和”從價值層面躍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強起來的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中國深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致力於推動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大家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但是,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迅跑的中華民族,處事待人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中國強起來的文化支撑。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秘書長王傑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一是人的立身之本。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的底綫在於禮義道德良知。人正是有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非、善惡、惻隱、美醜、榮辱之心,這些基本道德規範,從而告別了野蠻,走向了文明。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綫,也是中國文化的底色,是中國文化對人的最基本看法,具有濃濃的道德色彩。二是誠信。小信誠則大信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交往的明信片,秉持誠信才能在社會中行穩致遠。誠是內在的品質,信是外在的表現,內誠於心,外信於人,衹有遵循真誠心靈的要求所做出的實在行為,才具有感染他人的魅力和力量。三是敬畏。孔子說,君子要有“三畏”,第一要敬畏天命,第二要敬畏大人,第三是敬畏聖人之言。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個中心,以此為基礎,生活才會有目標,有方向,人生才會有價值有意義。四是民本。以民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歷來就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這些論述都旨在說明,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礎,根本穩固了,國家就會安寧;如果根本動搖了,枝葉就會搖動。五是節約。“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新時代的節約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有能力但卻不盲目追隨時尚的消費主義。從以上五個方面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而不衰,中華民族在磨難中日益強大,走向復興,其重要的價值根源之一,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深厚底蘊提供著精神支撑。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精髓和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曾指引我們從過去走向現在,必將引領我們走向未來。我們要挖掘傳統文化中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積極的道德觀念,結合時代,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精神。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章偉文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與哲學特別強調“立人”之道的探索,強調要把人的價值主體挺立起來,使人能够頂天立地,做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中國傳統哲學關心人的生命,是以德性的方面為入手。“仁”與“不仁”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傳統哲學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它不僅是我們過去、現在教育所要面臨的問題,乃至更久遠的將來,也仍然會有這些問題存在。這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貢獻於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理念,它對理想人格及理想社會的探究、對道德性的推崇,在當代社會乃至可以預見之將來,仍然會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價值,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其重要文化地位。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