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發布。據劉玉珠介紹,普查期間,全國成立3600個普查機構,投入10.7萬名普查人員力量,調查了102萬家國有單位。截至2016年10月31日,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納入普查統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154萬卷/件。普查除對文物本體信息進行逐項登記外,還對收藏單位情況、文物保管條件等同時開展了調查,全面摸清中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
通過此次普查,建立起了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據悉,此次普查采集了27項收藏單位信息和15項文物基礎信息,建成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同時,普查按照統一編碼規範,對登錄文物和單位統一分配標準代碼和分類編號,建立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信息關聯一體的“文物身份證”編碼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登錄的每件文物賦予全國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作為文物屬性驗證、信息甄別和索引查詢的識別標識。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規範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國家文物局針對100餘家博物館開展預防性保護,博物館庫房和櫃架囊匣等保存條件得到改善,一些瀕危的珍貴文物受損趨勢得到緩解,有效降低了腐蝕損失速率。
文物保護法開始新一輪修訂
5年來,文物治理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顯著增強。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物保護法》修訂積極推進,地方文物立法進程加快,現有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章17部、地方性法規200餘部、國家及行業標準130餘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