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文章指出,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一般來說,需求側的改革和政策調整直接影響消費者,進而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間的總量關係。供給側的改革和政策調整直接影響生產者,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結構,尤其是影響微觀上的企業、產業和宏觀上的國民經濟體系的效率。
之所以要從供給側入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原因。一方面,我們面對的不是單純總需求的膨脹或總需求的疲軟,宏觀經濟調控的壓力不是單純的防通脹或遏制“下行”,而是既有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又有需求疲軟導致的“下行”風險,需要從供給側入手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在於提高生產效率,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同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是供給側的結構性失衡,發展的不充分重要的是供給質量水平的不充分。因而,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和克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供給側,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在提高供給效率和質量基礎上克服結構性失衡。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文章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就經濟發展而言,“穩”首先是指經濟增長要穩,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式的嚴重失衡。“大起”即強行刺激經濟高速增長,會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等經濟過熱現象,進而形成經濟泡沫,嚴重降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大落”即經濟嚴重衰退,會形成嚴重的失業壓力,進而會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而且,“大起大落”本身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就是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的重要體現。保持經濟增長的“穩”需要宏觀經濟政策上的反周期調節,中國目前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就是要努力實現“六穩”進而實現“六保”。推動“進”,實際上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要不斷深入,通過制度創新解決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尤其是使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能夠得到緩解和克服,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和均衡增長創造制度環境和發展基礎。具體到新發展階段而言,所謂“進”的歷史內涵,就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可以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圍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把我們黨對於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征、新要求的規律性認識加以系統性總結,特別是把黨的十九大以來採取的一系列戰略舉措的內在聯繫加以系統性梳理,呈現出一系列內在邏輯關係。如,深刻分析新發展階段的客觀經濟規律並據此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以引導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實現機制和方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