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郭偉峰:中評社的新聞情感因素
http://www.crntt.hk   2020-12-27 00:14:48
 
  四、中評社要以包容態度來增強新聞情感因素

  衹有包容,才會為情感提供存活的空間。明代李東陽《大行皇帝挽歌辭》:“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這是包容的至高境界。在兩岸及港澳新聞傳播中,中評社要有正確的包容態度,承認他人有權利選擇與自己不同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發表不同的見解。衹要沒有違背道義原則,無害各方核心利益,就應該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給予充分的理解。在關於台灣問題的新聞傳播中,中評社對台灣的各個黨派的言行都堅持客觀理性的報道,這就是包容的體現。沒有包容,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台灣的新聞事實,就不能讓受眾瞭解一個完整的台灣。

  內地媒體專家張立偉認為,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大眾媒體要有包容定位才能應付。小眾是認識新媒體的關鍵。傳統媒體是大眾媒體,新媒體是小眾媒體。小眾媒體崛起是世界新聞史400年未有之大變局,大眾媒體要重新定位為包容--聚眾媒體。新定位要針對競爭對手的弱點,你要做那些對手無法做或做不好的事。小眾媒體當然管不了小眾之間的包容,傳統媒體要成為包容媒體。新定位又要立足自身優勢,傳統媒體作為大眾媒體,它擅長的就是聚眾、就要包容。新定位又必須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作為社會人,自我總是“與他人共在”。一個健康社會總是永恒的雙向運動:一邊一分為多,一邊聚眾為一,多元化與一體化同時進行。而愈是多元化,就愈要重建或強化一體化。“包容——聚眾”正是著眼於後者。因而,新定位是綜合平衡對手、自身、受眾,是發揮自身優勢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②

  至於用包容來抗衡新媒體之說,很是新鮮,當然不是中評社的選項。但是,如學者所說,大眾媒體要有包容定位,這也是中評社長期實踐的體會。有了媒體的包容態度,就有了新聞情感因素的發揮空間,什麼都不能包容,結果衹能夠聚合同溫層受眾,達不到在兩岸及港澳新聞傳播中發揮新聞情感因素的聚合作用。在當前的新媒體獲得空前發展機遇之時,無法包容是其最大的缺陷。而大衆媒體又何嘗不是?包容是一個難題,是一個需要不斷在實踐中解決的新問題。過去是這樣,今後更是這樣。

  五、中評社如何發揮促進與維護兩岸及港澳情感關係的作用

  在兩岸及港澳之間,如果我們將之劃分為三種連接方式:最主要的是利益連接方式,佔所有的80%;其次是感情連接方式,約佔19%;第三是精神連接方式,那就是極少數的了。中評社要做的文章,主要就在感情連接方面。

  1、做好感情連接,必須先做到對各方的瞭解和理解,尤其要瞭解彼此之間的感情差異。比如在兩岸之間就存在非常大的感情差異,大陸的大國心態與台灣的島嶼心態,具有對抗性,所以,豪情與悲情是難於兼容的。同樣的,內地與香港也一樣存在巨大的情感差距,國家情感在內地是絕對主流,在香港就未必見得。因此,具體的情感要有具體的分析,絕對不要以偏概全。兩岸及港澳之間的感情連接,不是易事,更非一個法令、一項善舉就可以解決的。如果新聞媒體又是切割感情的利器,那麽,有效的感情連接就難於建立。

  2、做好感情連接,是需要付出時間的,在時間中實踐,在實踐中要達成一致共識,有了一致共識,才會有完全的情感連接的可能。以香港為例,回歸之後香港市民對內地的感情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經過了23年的磨合,感情並沒有完全融入,沒有達到一致的共識。“港獨”思潮的出現,說明了“一國兩制”的共識在香港並不牢固,過分鼓吹“兩制”的差異性,而最為重要的“一國”的根本原則被漠視,導致感情連接格外艱困。

  3、做好感情連接,就是要努力推動各方彼此的互信。中評社要推動三個互信:其一,推動兩岸及港澳各方構建中華民族必然復興的互信。其二,推動兩岸及港澳各方追求合作才能雙贏的互信。其三,推動兩岸及港澳各方維持融合發展才有光明未來的互信。我們知道,推動互信主要取決於各地的政治實力、政府政策,但是,絕對不可以無視民意,與民意連接的新聞媒體,當然是有能力介入其中的。

  4、做好感情連接,務必學會欣賞、理解欣賞、懂得欣賞。這是感情連接中最難做到的,但是做不到的話,感情連接就無從談起。當然,欣賞不可能會集中在醜陋面,通過欣賞,要排斥的恰恰就是醜陋面。1991年8月,我作為大陸第一批赴台的記者,與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一起,就兩岸的漁民糾紛進行涉及司法案件的採訪。一開始台灣社會輿論是強烈抵觸的,對我們的採訪目的具有高度的懷疑。但是在台灣的12天採訪,我們注意不去碰觸台灣的司法底線,同時,我還採訪發了許多篇讚美台灣的風土人情的新聞通訊,我們還去給媽祖廟、義民廟上香,捐香火錢。正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對台灣保持的濃郁的中華文化的欣賞,打破了台灣同胞心中的隔閡,短短的幾天,我們就成了在台灣最受歡迎、最被欣賞的大陸記者。欣賞,是感情連接的最有效的秘訣。

  六、中評社新聞報道的善意原則

  如前面所述,中評社需要的是正面的情感因素而非負面的,要擁有與保持正面的情感因素,就必須堅持善意原則。

  1、要從善意原則中尋找新聞媒體的善意。善意原則實行於法律界,其為:“善意”起初來源於私法領域,與宗教觀念相關聯。“善意”在英文上表述為“Good Faith”,在拉丁文則被稱為“Bona Fides”。在第十版《布萊克法律詞典》中,則將“善意”描述為4種思想狀態,分別為:信念和目的上的誠實;對其職責或義務的忠實;在特定貿易或生意中遵守有關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準則;沒有欺詐或尋求過分益處的意圖。這裏揭示了善意中的“誠實”“合理”的基本含義,同時也間接地排除了具有“惡意”性質的行為。上述對“善意”的定義,往往是將“善意”置於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中,特別是私人的契約關係抑或是條約關係的語境中進行理解,普遍以誠信作為要求進行相互規制,於是就延伸出現今的誠實信用原則,要注意將善意和誠信原則區分開。當然,由於誠信是善意的組成部分,誠信原則就是善意原則的合理延伸和具體表達,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善意原則就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至今並沒有形成確切的概念。但這並不影響善意原則在國際法律秩序構建和運行中發揮的根本性作用。因為善意原則凝聚著國際社會的共識,實實在在地反映著世界各國對正義的價值追求。儘管“善意”的內容和種類難以窮盡,但基於國際法和國內法的諸多實踐,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證明:善意原則是一項基本原則,誠信、公正、合理是善意的基本含義或特徵,而違背這些特徵或要求的則是屬於“惡意”的結果。③

  由此可知,在新聞報道中保持誠信、公正、合理的成分,就是新聞媒體的善意原則。

  2、中評社新聞報道的善意原則。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任職中國新聞社時候曾主管全社的涉台報道,就制定了涉及台灣報道的善意原則,即為“三要三不要”的原則,大意是不要否定台灣的政黨政治、不要否定台灣的社會制度,不要否定台灣的社會生活,這大概是大陸媒體最早、最特別的對台報道善意原則。其結果一舉扭轉了長期形成的以批判為主的對台報道風氣,使得中新社一躍成為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及各項交流的媒體主力軍,獲得了台灣各界的高度信任,開創了新的局面。自創辦《中國評論》月刊開始,中評社新聞報道的善意原則就更加明確、更加牢固。歸納而言大約有三個方面:

  其一,以真實構築誠信。在涉及台灣及兩岸關係新聞報道及評論中,堅持真實性不動搖。在處理原則與真實方面,中評社要求做到,原則不動搖,真實不偏廢。兩岸關係新聞中,不真實是痼疾,以不真實的新聞來攻擊對方,是最為常見的負面新聞行為。中評社堅決反對不真實,才能堅守誠信的底綫。

  其二,重新構造兩岸關係中的公平標準。構造公平標準要從兩岸最大的共同利益出發,凡是對一方有利但對另一方會有嚴重傷害的,則不會用作公平標準。比如説,中評社十分關注“台獨”動態,但是不會以“台獨”作為台灣同胞的普遍標準,如果不是這樣,台灣同胞就不是同胞,就變成是十惡不赦的敵人了,如果這樣的去思考、去做新聞報道,還有什麽善意原則可言!

  其三,以善意對待兩岸的各種爭端,並為解決問題提供合理的有利各方的方案。兩岸關係中,尤其是政黨政治之間,有本質性對抗的事實存在,而且很多是無法更改的,所以各種各樣的爭端都會出現。善意原則不是要把爭端擴大化、普及化,而是要極力把爭端縮小化。簡而言之,就是不要製造問題、擴大問題,而是要通過發現問題,去分析問題,最好能夠提出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實在不行,也要盡力為遏制新的問題產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與觀點。

  3、在兩岸關係中創造善意正循環是中評社的歷史功課。堅持善意原則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創造兩岸的善意循環。兩岸的善意要兩岸共同來創造,缺一不可,中評社就需要從中尋找善意,激揚善意,以善意來抵禦敵意。

  關於如何才能創造善意正循環,台灣方面曾經有所討論,至今還有值得中評社參考學習的價值。2009年8月,首任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在台灣《聯合報》登出文章《展現大氣度創兩岸善意循環》,他強調:“衹要是善意就應該肯定,也衹有肯定善意才能繼續鼓勵對岸釋出更大的善意。”他指出,兩岸互釋善意方能行穩致遠。台灣《旺報》在2014年10月22日發表社評《勿崩毀兩岸民間的善意》,表示面對逆流,更必須堅定守護兩岸交往的正流。首先,勿讓裂痕在台灣複制。不同社會的人民交流,帶來瞭解,當然也會帶來磨擦。其次,要避免掉入以偏概全的情緒陷阱。第三,更要強化兩岸人民的雙向善意。社評說:要知道,善意是一條雙向道,惡意也是。兩岸民眾之間的善意要能持續纍積、長存長保,不可能僅靠單方面的善意來促成,投桃報李,以善報善,是善意正循環的基本準則。如何創造善意正循環、避免惡意負循環,這是兩岸人民的雙向功課。

  所言甚是。中評社長期以來在兩岸尋找善意,哪怕是兩岸關係最惡劣的時期,兩岸同胞之間的善意也不會泯滅的,但是如何讓善意流露出來、宣發出來,甚至交匯起來,則需要新聞媒體發揮傳播的作用、激勵的作用。我們認為,經過歷史的檢驗,中評社在這個方面是發揮了正向與雙向傳播功能的。

  七、中評社應該如何看待台灣受眾

  1、習近平總書記的台灣同胞觀就是中評社看待台灣受眾的基本判斷、基本準則和基本立場。我通讀了習近平上任以來所有關於台灣問題的講話,總結歸納出了習近平的台灣同胞觀,其主要內涵為:第一,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同胞一家親;第二,要理解台灣同胞、尊重台灣同胞;第三,要重視台灣同胞,團結台灣同胞;第四,要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給希望於台灣同胞。④台灣受眾的主體當然就是同胞,一句話,中評社的新聞報道工作要從同胞之情出發,要回歸同胞之情。

  2、中評社要奉星雲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處世原則為與台灣受眾互動的準則。三好:人人做好事,人人說好話,人人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中評社畢竟是世俗中的媒體,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佛家境界,但是需要從中吸取當前兩岸及港澳之間最為缺乏的為善精神,充實自己的心靈,心甘情願去付出。在戾氣飆揚的俗世,需要一杯洗滌凡塵的清水,中評社要做這一杯清水。

  3、與台灣受眾互動的最大忌諱是什麼?就是居高臨下、趾高氣揚、頤指氣使、口出惡言、謾駡恐嚇,不一而足。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稿件、這樣的觀點,都不應該出現在中評社上。不違初心、不謀私利,這是中評社要常常自我對照的鏡子。即使面對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的惡言惡行,中評社也要堅持以理服人,而非以罵壓人。現在這個世界,駡人的媒體太多了,幹嗎一定要躋身其中呢?

  魯迅先生說過,“恐嚇與辱罵決不是戰鬥”。確實如此,新聞報道中的恐嚇與辱罵也決不是戰鬥。通過情感的溝通,化敵為友、化難為易,這也不是戰鬥,卻是必贏的途徑。

  注釋:

  ①《劉戈:適應負面新聞,保持整體理性》,2013年7月29日,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作者:劉戈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②小眾媒體崛起與大眾媒體新定位,來源:《當代傳播》,2012年6期,作者:張立偉。

  ③《國際法上的善意原則》,來源:職工法律天地-上半月,2018年3期,作者:嚴永靈,海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④《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206頁,2018年3月初版,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作者:郭偉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2月號,總第276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