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防止耕地“非糧化”,端牢“中國飯碗”
http://www.crntt.hk   2020-11-20 06:51:31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1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要求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要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

  廣州日報發表評論員 譚敏文章表示,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中國一直高度重視保障糧食安全,實行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中國早就明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也明確指出,“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明確提出六種嚴禁的耕地“非農化”行為。

  文章稱,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成效顯著。據報道,從2004年開始到2019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六連豐”。去年,中國糧食產量1327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1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信息,今年秋糧增產已成定局。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把“中國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可是,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這根弦永遠都不能放鬆。從國際形勢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已對糧食安全發出警示。從國內情況來看,近年來,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正因為此,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再次重申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文章認為,耕地“非糧化”比“非農化”更值得引起重視。長期以來,對耕地紅線的強約束性以及不斷完善的制度,使得城鎮化過程中違規占用耕地的“非農化”現象已經能夠得到有效監控。而“非糧化”則因為在利用類型上仍然屬於耕地,單純依靠耕地數量很難有效管控,必須對耕地的實際使用和功能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

  而且,耕地“非糧化”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從國際經驗看,耕地“非糧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中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升級換代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食物結構呈現主糧比例降低、結構多樣化等特征。耕地保護也應該正視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升級這一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必須看到,耕地“非糧化”的原因在於種糧經濟效益低,有些農民會選擇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因此,必須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與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

  文章指出,保障農民的積極性,是遏制耕地“非糧化”、守住糧食安全的內生動力。除了要加強對耕地使用的監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政策指揮棒,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讓種糧農民有甜頭有盼頭。比如,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一關於農村土地的重磅政策,就帶給廣大農民及農村經營主體穩定的良好預期,有利於穩定糧食生產。此外,要用好種糧直補杠杆。用於種糧的補貼,要補到真正種糧的農民手中。對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不應再給予補貼,以此來強化種糧導向。

  “倉廩實,天下安。”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守住糧食安全,就要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牢牢把14億人口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