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逐利是資本的天性之一,在德國也不例外。承包商在競標過程中過分壓低報價以拿到項目,並在施工過程中費盡心思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導致很多工程以原有的預算根本無法完成建設任務。於是,後期追加預算則成了基建項目的“家常便飯”,很多重點工程就成了“無底洞”。
其次,貪污腐敗在德國乃至歐洲大型基建項目中也並不少見。德國每年都會查處多起貪腐案件,其中不乏涉及大型基建項目的大案要案。就柏林新機場項目來說,其技術總監、工程項目負責人等相關人員均曾因涉及貪腐被查處。該項目在如此環境下開展,工程質量如何得以保證?
另外,設計施工銜接不暢,調試驗收效率低下,成為項目建設後期的嚴重障礙。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很多大型基建項目採取碎片化、層層分包的執行方式。這就給設計施工驗收等多個環節增添了極大的溝通成本。筆者曾採訪過柏林新機場有關負責人,其本人和同事表示很多時候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與各承包商溝通協調上,有時一個很小的問題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得到解決。一旦遇到驗收不合格,還涉及第三方檢驗機構與施工方、設計方的溝通協調,耗時則更為長久。不難看出,雖然“德式”的嚴謹在保證質量方面有其優勢,但很多時候也可能成為大型基建項目順利推進的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