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發布首份“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報告。(照片:中時新聞網) |
中評社台北10月30日電/台灣金融研訓院今日發布“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顯示,有15.5%台灣人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3成幾乎沒有儲蓄,19.5%無法在一週內籌到新台幣10萬元。
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表示,47%家庭年收入低於新台幣80萬元,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態,屬於潛在財務脆弱的族群。尤其在應對緊急財務風險方面,有19.5%受訪者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15.5%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這群民眾面臨如突發性失業、急病或意外等衝擊,缺乏足夠的緩衝對應與恢復能力,參照國際標準,這般的金融行為已導致經濟脆弱的生成。
《中時新聞網》報道,《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是台灣金融研訓院30日公布的台灣第一份全民金融行為調查,黃崇哲表示,此份報告歷經逾半年的規劃及全台性電話訪查,描繪民眾的金融生活面貌,以及量測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
黃崇哲說,由儲蓄與借貸可發現,民眾確實存在兩極化的雙峰現象。一方面,有三成的民眾幾乎沒有儲蓄,但也有另外三成,儲蓄非常豐厚充足,而原先預期應該是大數的“適當儲蓄”者,反而較預期為少。
另方面,有近四成的民眾有餘裕透過金融機構借款用來購屋、投資,然而也有逾一成民眾,即使有緊急需求,也無法獲得任何形式借貸。
對照澳洲金融風險抵抗力調查結果可發現,台灣人的生活支出支應能力與澳洲相去不遠,生活非常寬裕比重低於澳洲;緊急籌款能力稍遜澳洲,近兩成民眾財務潛在脆弱。
儲蓄也呈現兩極化,中間族群儲蓄占比弱化程度高於澳洲。而台灣借貸管道與行為相對多元,民眾傾向購屋擔保貸款。但商業保險缺乏民眾高達四分之一,正確保險觀念建立與行為培養有待加強。
該調查涵蓋台澎金馬共22縣市,共有22,061成功受訪者,黃崇哲說,由於多數民眾對於金融相關的詐騙電話多有警愓,此份電訪調查的拒訪程度很高,實際成功率只有5%。
金研院指出,期望調查結果給予主管機關,在制訂普惠金融與金融知識普及等政策措施時,作為提升“國家”資源應用效率之依據;對於金融機構,也可藉由資料之進一步分析,開發潛在客群或多元普惠之金融商品。學術界更可結合行為財務學相關理論,發展出更多衍生性之深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