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從構建現代市場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和新型消費體系幾個方面改革入手完善內需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這是順應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從“十四五”時期及更長遠未來發展趨勢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如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其著力點就在於以更深層次改革,推動構建中國完整的內需體系。
一、新發展格局充分反映現代經濟活動的本質要求和發展趨勢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群慧文章分析,第一,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經濟循環,具有系統性和動態性,更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無論是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經濟環節看,還是從要素及產品市場的供給—需求經濟分析框架看,經濟活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動態的、周而複始的過程,是一個基於價值增值的信息、資金和商品(含服務)在居民、企業和政府等不同主體之間的流動循環。為此,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是一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系統動態協同戰略。
第二,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對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否定。這不僅僅是因為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更因為當前國內經濟循環還存在諸多堵點、淤點,亟待通過暢通雙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單從數量看,中國進出口貿易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峰值64%降低到2019年的32%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說明中國已經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了。但是,這顯然不是中央所要求的“新發展格局”。實際上,“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在於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來,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培育新動能,從而主動加速國際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復甦,最終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三,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但是,站在新的起點上,對擴大內需的政策內涵不能僅僅理解為“擴大總需求”;如果僅僅理解為“擴大總需求”,那麼就意味著這個“格局”並不“新”。回顧2006年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就強調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今天,我們要以擴大內需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其政策內涵一定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其中“暢通”就是要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在這個意義上,通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新發展格局”,其政策內涵包括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完善內需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文章認為,應該從構建現代市場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和新型消費體系幾個方面改革入手完善內需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第一,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經濟循環暢通與否,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市場體系的健全程度與運行效率。在現代社會複雜分工體系下,頻繁的市場交易活動構成了產品、資金、勞動力、土地、技術、數據等在各個經濟主體之間不停地循環流動。市場主體數量和類型、市場進入與退出障礙、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規則、政府規制與反壟斷法等,都會影響市場效率,進而決定了整體經濟循環是否暢通。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經濟循環暢通的根本保證。當前,中國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要圍繞公平競爭建立市場體系高效運行的基礎規則,保證市場主體之間公平競爭,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各類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二是正確處理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關係,積極推進產業政策轉型,充分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三是通過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市場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競爭政策等,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使國外更加依賴中國的產品消費市場和要素供給市場。四是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