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美國對量子通信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開始較早,是最先將量子通信技術列入國家戰略、國防和安全研發計劃的國家。1984 年,量子密碼通信概念在美國首次被提出,隨後通過實驗演示、領域嘗試。
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於1995年起步,但前期主要是學習階段,進步速度緩慢,近幾年在頂層政策的指引下進展較快,2013年2月,量子通信首次被納入《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就在同一年,我國第一個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大型量子通信網絡—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投入使用。
緊接著,2014 年京滬幹線開始建設,這也是全球距離最遠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線路。發展到今天,國內的量子通信技術已經是世界的第一梯隊,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2018年,我國在量子通信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方面位居第一,專利授權僅次於美國,形成了以潘建偉院士和郭光燦院士等學科領頭人為代表創立的多家量子通信企業和以合肥為代表的量子通信產業集群。
上游負責提供光纖等元器件及其他一些核心設備的公司有國盾量子、亨通光電、光迅科技等,最為核心的中游企業有國盾量子和神州信息,提供的是傳輸幹線或系統平台。
在這裡還是要說一下國盾量子這家上市首日漲幅超10倍的公司,雖然目前它的業績完全撐不起它的股價,但它的確是目前國內量子通信的絕對龍頭。
截至2020年6月底,根據德溫特(Derwent)國際權威專利數據庫的數據,國盾量子在量子通信相關領域公開的同族專利數量排名全球首位。國盾量子發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5月創立,今年成功登上了科創板。其參與建設了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濟南量子通信實驗網和京滬幹線,為“十八大”、抗戰勝利70 周年閱兵、“十九大”、杭州G20峰會等提供量子安全保障,同時還建成了全球首個大容量商用化超長距離量子共纖傳輸應用。
量子計算的商業化目前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量子計算領域,國內的初創公司比較少。有實際產品的僅有合肥的本源量子和深圳的量旋科技兩家公司。
其中,本源量子是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孵化、中國科技大學郭國平創立的一家公司,中科院院士郭光燦也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除此之外,國內主要大公司也已經開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工作,華為和BAT均有布局。早在2018年,華為就開始雲量子計算模擬平台HiQ,可模擬全振幅42量子比特以上,成為當時業界領先的量子電路模擬雲服務。任正非去年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曾表示區塊鏈在量子計算面臨根本不值一提,而當時正值區塊鏈熱度最高的時候。今年9月,百度、本源量子等企業先後發布了自己的最新量子計算雲平台,使普通用戶也能通過雲技術使用量子計算。
在中國,一個產業的向上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國家的力量,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芯片如此,量子科技亦是如此。我們不能說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就一定能實現領先,但這的確是一種重要的背書和推動,相信量子科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有不錯的發展環境。
來源:網易每日財報 作者:劉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