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查驗乘車人員的湖北健康碼等身份健康憑證。 |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25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敬老節)。中國官媒新華社調查發現,“手機掃碼”時代,中國許多老年人只能望“碼”(各種二維碼)興嘆,無法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甚至成為了一些老年人生活出行的“障礙”。
美國《僑報》10月25日載文《數字化時代 不妨等等老人》,文章說,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在其知名著作《世界是平的》裡稱,科技進步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現了“人人平等”。然而,在萬物互聯的當今時代,數字化、智能化服務的鴻溝不但沒有被填平反而有擴大之勢。這是因為,數字智能時代,受限於年齡、文化等因素,一些人群已然被時代“拋棄”,這其中老年人是最主要的群體。
數字化時代,顛覆了老年人一輩子熟知的生活方式,他們對這個熟悉的世界感到陌生。走在中國大街小巷上,無處不在的掃碼登記、掃碼付款、掃碼預約……放眼望去都是“碼”。在這陌生的數字化世界,老人們顯得無助,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可還是處處碰壁。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是放大了老人們不會識“碼”的窘境:一些老人不會用手機預約掛號,無法去醫院就診;一些景區、地鐵站“僅支持掃碼支付”,有老年人拿著現金無可奈何;很多城市買火車票要手機預約,一些老年人離開子女便寸步難行……凡此種種,都凸顯了“碼”時代對老人缺乏人文關懷的“溫度”。然而,就當下中國乃至全球來看,數字化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這當然也包括中國老年人。如何讓老年人與“碼”共舞,跟上數字化發展潮流,應引起各方重視。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中國60歲及以上網民占全體網民比例的6.7%,人數約為6056萬人。而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億人。照此推算,老人裡與互聯網“絕緣”的不在少數,尤其是在廣袤的農村地區。中國央行的一份調查顯示,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群當中使用電子支付的僅為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