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隨著11月3日的臨近,美國總統大選這場好戲正漸入高潮。而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國家還關注另外一個時間點——11月4日——特朗普政府原定在這一天完成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美國領導人自己宣布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協定,卻在9月下旬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就環保問題抹黑中國,并影射歐盟國家說,“那些攻擊美國環保成效而忽視中國嚴重污染的人對環境并不感興趣。”隨後,美國務院又炮制并公布所謂“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美國對中國環保貢獻的抹黑言行,不僅被中方批為“出於政治目的上演的又一出反華鬧劇”,也沒有得到歐盟國家的隨聲應和。《環球時報》駐歐盟多國記者的調查顯示,從歐盟整體到各個成員國,從政府到民間,重視環保問題越來越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歐盟為何盯著11月4日
“中國每年向海洋傾倒千百萬噸的塑料和垃圾,在其他國家的水域過度捕撈、破壞大片珊瑚礁……中國的碳排放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而且還在快速增加。” 這是特朗普在聯大會議上有關環保問題的部分發言,但他這些缺乏事實根據的話并沒有獲得歐洲人的好感,一些歐洲媒體做出這樣的回應:“特朗普應在指責別國環保政策之前,先反思自己對美國的環保政策乃至全球環保事業做了哪些正面工作。”德國《時代周報》近日還以“中國要為美國樹立榜樣”為題說,中方最新做出的氣候承諾為美國樹立了榜樣,特朗普的講話再次展示了其國家自私主義的本質。法新社近日也評論說,中國對減少碳排放有最為明確的承諾。
美國政府去年11月4日宣稱啓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整個程序將於2020年11月4日完成。因此,歐盟近日在關注美國大選進程的同時,非常關注美國的環保動向。此前,歐洲媒體在報道特朗普政府“放鬆數百項環保法規”時都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德國新聞電視台9月30日報道說,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在德國聯邦議院發表講話時,就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進行了抨擊,她還對中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的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表示贊許。
“法國自然環境協會”負責人阿涅絲·波普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批評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做法是在搞“孤立主義”,指責美國給國際環保事業做出壞榜樣。波普蘭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環保問題上可以“搞特殊”,她表示:“就環保問題而言,歐盟國家并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而是確實認識到這是人類的共同責任。因此,從生產到消費、從工業到農業、從能源到交通,法國等歐盟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有越來越多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法律條款。通過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舉止,這是非常重要的。”
德國一家環保組織的主管萊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和她發起的“星期五為未來”引發很多爭議,但她畢竟讓環保問題再次受到全球關注,甚至聯合國也把環保問題視為重中之重。與此相比,美國在環保問題上的表現就是在倒退,給德國人留下的都是負面印象。同時,他還對中國近年來采取的“洋垃圾禁令”等維護生態安全的舉措表示支持。
主張綠色發展的政黨受歡迎
歐盟在與中國的交往中,一直把環保看成是非常重要的話題。可以說,歐盟非常看重中國在環保方面為世界做出的貢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多次在公共場合明確表示,做好世界環保工作,歐盟必須與中國攜手。近期,她在社交媒體賬號上寫道:“對中國提出的減排計劃以及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表示歡迎。”馮德萊恩稱,這是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歐盟將同中國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雙方仍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環球時報》記者在布魯塞爾生活與工作期間,親身感受到歐盟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疫情暴發後,歐盟把主要精力放在抗擊疫情以及複蘇經濟上,盡管看上去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不如疫情前,但還是有不少歐盟高級官員高調發聲,強調“疫情會在科學家研制出特效藥或疫苗後得到控制,但是環保問題則是人類永遠要面對的問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環保問題始終不應被忽略”。9月16日,馮德萊恩在歐盟年度國情咨文中表示,歐盟建議,到203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以實現減排目標,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歐盟國家對環保話題的關注首先離不開政府層面的重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政府開始關注環保事務。時至今日,法國政界有冠以“生態-民主-團結”名字的新黨團,議會裡有致力於生態議題的議員,中央政府設立生態與環境保護部,各大區、省設有環保局等機構。在不久前結束的市政選舉中,綠黨再次大勝,奪得了格勒諾布爾、波爾多、馬賽等城市的市長職位。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德國的環保運動始於上世紀70年代。二戰後,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但也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當時,德國湧現出一大批環保組織。甚至還誕生了歐洲第一個綠黨。德國今年5月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德國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其支持率首次超過傳統政黨聯盟黨和社民黨。在比利時,主張綠色發展的“生態黨”是政府組閣的重要黨派,其成員在歐洲議會、比利時中央、地方政府以及議會都擔任了重要職務。
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聯邦和各州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多達數千部,同時還實施400多個歐盟的環保法規。像《聯邦自然保護法》明確規定,賦予環保組織參與行政程序與提案的權利。每次選舉前,環保組織都會提交各種環保訴求。
歐洲人重視環保,還與環保經濟有關。為加速發展綠色經濟,歐盟計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投資數千億歐元。歐盟希望到2050年時歐洲成為“碳中和大洲”,并徹底扭轉當前的經濟體系。因此,相關的產業動態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新能源、新工廠、新汽車和最佳隔熱的房屋等。
環保組織成為“施壓集團”
“歐洲有數萬個環保組織。”德國柏林環境政策學者丹尼斯·維爾斯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組織有歐洲本地的,也有國際性的。歐盟還每隔數年舉辦“綠色十強”環保組織評比,包括“歐洲氣候行動網絡”“歐洲環境局”“歐洲地球之友”“歐洲綠色和平”“歐洲健康與環境聯盟”等常常榜上有名。這些環保組織不僅參與德國各地的環境治理,還促進環保政策制定、倡導綠色技術研發等。
維爾斯特說,環保組織的關注焦點這些年也有很大變化,過去是空氣污染、水污染,現在是噪音、海洋污染等。他認為,歐盟整體上對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而且重視環保問題已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很多歐盟國家的各級政府購買公共物資時有一新條款,就是相關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能污染環境。
德國被稱為“環保大國”,有8000多家環保組織,還有2000個基金會參與環保行動。像德國最大的環保組織“自然保護聯盟”已有上百年歷史,會員近60萬,在德國本土有2000多個分部。該組織甚至自己通過購買各種土地,拯救大片的森林和濕地,并舉辦各種夏令營等活動,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環球時報》記者去年參加了一個環保組織舉辦的名為“鋼鐵、水泥、化工:行業巨頭如何實現氣候友好目標”的活動,主辦方讓各國記者參觀蒂森克虜伯等企業,親身體驗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工業強國,德國在減少重工業排放量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
對歐洲民衆而言,環保也深入人心,如歐盟幾乎所有成員國都已進行相當有效的垃圾分類回收。在比利時,垃圾分類已有近30年的歷史,“限塑令”也落實得很好,如商家不許無償為顧客提供塑料袋。在比利時的超市中,購買散裝蔬菜時商家提供環保紙袋,鼓勵民衆購買專門盛放蔬菜的網眼布袋,并在稱重時自動減去55克袋子的自重。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大約有一半的顧客使用布袋。購買散裝肉類時,營業員會先用紙把肉包好,然後再裝進紙袋中。在一些超市,還鼓勵顧客自帶容器,購買各種散裝商品。
今年3月6日,比利時的環保組織通過社交媒體呼籲民衆參加一場有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參與的環保游行。《環球時報》記者在住所陽台上看到,參加游行的有數千民衆,其中有帶著嬰兒的年輕父母,有步履蹣跚的老人,很多人沒有戴著防護疫情的口罩,卻拿著自制的各種道具,有的還高喊“警惕氣溫升高”“停止使用棕櫚油”。據西歐國家的朋友講,他們對氣候變化格外關注,也與這些年深受氣溫升高之苦有關。十幾年前,歐洲的夏天并不是太熱,很多民衆家中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但近些年,酷暑連連,幾乎每年都會有刷新高溫紀錄的日子。今年也不例外,炎熱的夏天讓電扇脫銷,一些脆弱人群甚至因為高溫而死亡。每年夏天最炎熱的日子,也是歐洲人最強調保護環境,警惕全球氣候變暖的時候。
法國各類環保組織對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巴黎市政府目前正大力擴展自行車道、步行道,減少機動車停車位、增加停放自行車等兩輪車的區域,這些大量增加綠色環保空間的做法都是在各環保組織的建議和督促下實施的。在被稱為“第三議會”的法國經濟、社會與環境理事會中,7個法國最具影響力的環保非政府組織正式進駐,派有常駐代表以參加該理事會的所有活動。法國的環保組織如果申報的活動符合公共利益,就可以獲得法國各種國家機構的補助與支持,條件是公開賬目、接受監督與審核。法國環保組織與國際“同行”的互動也非常多。事實上許多環保生態非政府組織、協會等已經大大跨越了國界,成為事實上的跨國性機構與“施壓集團”。 |